山西,簡稱“晉”,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太原,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古稱河東。位于中國華北,東與河北為鄰,西與陜西相望,南與河南接壤,北與內蒙古毗連,柳宗元稱之為“表里山河”。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山區面積約占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截至2020年4月,山西省共轄11個地級市,市轄區26個、縣級市11個、縣80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常住人口(2020年11月1日零時)3491.5616萬人。山西省地勢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是典型的為黃土覆蓋的山地高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高原內部起伏不平,河谷縱橫,地貌有山地、丘陵、臺地、平原,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80.1%。山西省地跨黃河、海河兩大水系,河流屬于自產外流型水系。山西省地處中緯度地帶的內陸,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截至2020年末,山西省普通高等學校85所,成人高等學校9所。全年研究生招生1.77萬人,在校生4.59萬人,畢業生1.19萬人。普通高校招生26.36萬人,在校生84.2萬人,畢業生21.88萬人。山西被稱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博物館”,境內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占中國的70%以上。至2013年底,山西省存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2處。忻州五臺山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大同云岡石窟是三大佛教石窟之一;大同北岳恒山為中國五岳之一;懸空寺為國內僅存的“儒、釋、道”三教合一寺廟;晉中平遙古城是現存三座古城之一;運城解州關帝廟是規模最大的武廟。皇城相府、喬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常家莊園、申家大院、孟門古鎮、孔祥熙故居等為山西的民居代表。
太原,簡稱“并”,古稱晉陽,別稱并州、龍城,山西省轄地級市、省會、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北部地區,總面積6988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太原市轄6個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另轄1個縣級單位。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太原市常住人口為530.4061萬人。太原是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交流中心,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是中國北方軍事、文化重鎮,世界晉商都會,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重工業基地之一,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曾成功舉辦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中國中部博覽會和中國電視華鼎獎等重要大型活動。太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歷史的古都,“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城。全市三面環山,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經,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2019年8月13日,太原市入選全國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城市。2021年7月30日,交通運輸部決定命名太原市為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截至2019年末,太原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45所(其中高職院校22所),成人高等學校7所。著名景點:晉祠、永祚寺、天龍山石窟、晉商博物院(督軍府舊址)、竇大夫祠、崇善寺、蒙山大佛、太山等
大同,古稱云中、平城,是山西省地級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晉冀蒙交界地區中心城市之一、重要的綜合能源基地。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4個區、6個縣,總面積14176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202.74平方千米。據山西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同市常住人口為310.5591萬人。大同地處中國華北地區、山西北部、大同盆地中心、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實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北隔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接壤,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大同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是中國首批13個較大的市之一、中國九大古都之一、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全國通樞紐城市、中國雕塑之都、中國十佳運動休閑城市。大同是中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國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準格爾新興能源區與京津唐發達工業區的中點。素有“鳳凰城”和“中國煤都”之稱。 2019年8月13日,入選全國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城市。境內古跡眾多,著名的文物古跡包括云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恒山懸空寺、九龍壁、大同城墻、代王府、大同方特歡樂世界等
運城,簡稱“運”,山西省地級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呂梁山與臨汾市接壤,東峙中條山和晉城市毗鄰,西、南與陜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門峽市隔黃河相望。東西長201.87千米,南北寬127.47千米,總面積14182平方千米,占山西省總面積的9%。2019年,運城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10個縣。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運城市常住人口為477.4508萬人。運城市古稱“河東”,因“鹽運之城”得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蚩尤,堯、舜、禹,都相繼活動在河東大地上。堯初都蒲坂,后遷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社會——夏也是在這里誕生 。運城市垣曲縣的“中華世紀曙猿”化石把人類起源向前推進了1000多萬年。芮城縣的西侯渡文化遺址,是考古界發現的人類最早用火的實證。誕生了春秋商人猗頓、東漢末年名將關羽、初唐詩人王勃、中唐文人柳宗元、史學大家司馬光、戲曲名家關漢卿等文武俊秀,聞喜裴氏家族曾出過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史稱“將相接武、公侯一門”。形成了關公文化、根祖文化、鹽文化、德孝文化等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運城市文物旅游景點1600余處,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0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最多的地級市;省級57處;市級31處。旅游線路以尋根祭祖游、黃河風情游、德孝文化和善文化為主。馳名中外的景點有:武廟之祖“解州關帝廟”、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道教三大祖庭之一的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中華祭祀圣地后土祠,以及西灘、李家大院、五老峰、歷山、司馬光墓等。
晉城,是山西省地級市,古稱建興、澤州、澤州府。晉城市位于山西省東南部,晉豫兩省接壤處,全境居于晉城盆地,晉城市轄1個市轄區、4個縣,1個市,總面積9490平方公里,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晉城市常住人口為:219.4545萬人。晉城是山西省東南門戶,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三晉門戶、太行首沖”的美譽。晉城市歷史悠久,兩萬年前便留下高都、塔水河、下川等人類遺址。東晉置郡,北魏置州,清置府,是一座千年古城。是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禹鑿石門、商湯籌雨等神話發源地,誕生了劉羲叟、李俊民、張慎言、王國光、陳廷敬等名人。現有國家重點文保單位66處,包括冶底岱廟、青蓮寺、開化寺、程顥書院、柳氏民居、湘峪古堡、天官王府、皇城相府、長平之戰遺址、羊頭山石窟、中華名山析城山、太行至尊王莽嶺等眾多名勝古跡和自然遺產。晉城市古為煤鐵之鄉,有“九頭十八匠”之稱。是戰國“陽阿古劍”產地,境內澤州鐵器、蘭花炭曾名揚海內 。蟒河、歷山等保護區,生長有獼猴、大鯢等稀有動物,素有山西生物資源寶庫之稱。晉城市是山西省中高檔鑄件、電力、畜牧業基地。二廣、晉侯(陽翼)、陵沁、環城高速與207國道交織成網,太焦、嘉南及侯月鐵路貫穿全境,擁有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多項榮譽。
臨汾,是山西省下轄地級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岳,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陜西延安、渭南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地處半干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轄1個市轄區、14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面積2.03萬平方公里。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臨汾市常住人口為397.6481萬人。臨汾市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有“華夏第一都”之稱;該市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盛產小麥、棉花等,素有“棉麥之鄉”和“膏腴之地”美譽;該市已形成多元產業體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市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三大優質主焦煤基地之一;該市非物質文化種類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風鑼鼓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被譽為“梅花之鄉”、“剪紙之鄉”和“鑼鼓之鄉”。著名景點:洪洞大槐樹、壺口瀑布、華門、堯廟、云丘山、彭真故居等
長治,山西省地級市,晉東南中心城市,為山西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古稱上黨、潞州、潞安等。“長治”原為潞安府府治所在縣名,得名于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取“長治久安”之意。長治地處晉東南,晉冀豫三省交界,全境位于由太行山太岳山環繞而成的上黨盆地中。東倚太行山,與河北、河南兩省為鄰,西屏太岳山,與臨汾市接壤,南部與晉城市毗鄰,北部與晉中市交界,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轄4區8縣,面積13955平方千米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長治市常住人口為318.0884萬人。長治歷史悠久,周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48年)韓國在此首置上黨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一統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上黨郡為其一,市區內留存有古上黨郡署大門上黨門和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中軸線米的城隍廟潞安府城隍廟。長治是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中國曲藝名城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2016年9月,長治入選“中國地級市民生發展100強”之一 。2019年,長治再次入選“中國城市品牌評價(地級市)百強榜”,位列第68位,居全省之首。著名景點太行山大峽谷、太行水鄉、靈空山、上黨門、老頂山等
晉中,山西省地級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東依太行山,西臨汾河,北與省會太原市毗鄰,南與長治市、臨汾市相交,東北與陽泉市相連,西南與呂梁市接壤。晉中市下轄2個市轄區、8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16400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晉中市常住人口為337.9498萬人。晉中已形成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晉商民俗文化旅游區等一批全省旅游精品;晉中工業起步較早,工業基礎條件良好,工業門類較為齊全;晉中是華夏文明重要組成部分——晉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晉中文化底蘊厚重。晉商精神、太行精神交相輝映,是晉商文化的搖籃。明清時期,以晉中商人為代表的晉商,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界五百年,1824年在這里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家金融機構“日升昌”票號。締造了“匯通天下”的偉業,創造了“海內最富”的奇跡,對中國商業經濟發展乃至國際貿易產生了重要影響。抗戰時期,八路軍總部曾在左權麻田長期駐扎,是華北抗戰的指揮中樞,培育和造就了太行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晉中資源稟賦獨特。自然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產資源66種,是全國重要的煤炭基地,新探明煤層氣、頁巖氣資源總量超過5000億立方米。晉中文物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境內自然和人文景觀星羅棋布,可開發的旅游景點約占山西省的十分之一。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8處,縣(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32處。境內有平遙、祁縣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左權龍泉、壽陽方山、榆次烏金山三處國家森林公園。平遙古城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晉商文化為主要特色的“兩城(平遙古城、榆次老城)、兩寺(雙林寺、資壽寺)、四山(介休綿山、榆次烏金山、靈石石膏山、壽陽方山)、五院(曹家大院、喬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莊園)”等
陽泉,古稱“漾泉”,山西省轄地級市,位于山西省中東部,北與忻州市毗鄰,東隔太行山與石家莊市相望,西接太原市,南鄰晉中市;截至2018年3月,陽泉市轄平定縣、盂縣兩縣及城區、礦區、郊區三區,總面積4559平方公里。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陽泉市常住人口為131.8505萬人。是一座新興工業城市。陽泉地處黃土高原東緣,屬于山西東部山地,境內地貌以山地為主,其余為丘陵和平原;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陽泉是三晉門戶,晉冀要衡,地處太原、石家莊兩個省會城市的中間位置,相距均為100公里。陽泉又處于東部發達地區與中西部的結合地帶,還位于環渤海與長江三角洲的兩大經濟區的合理運輸扇區內,經天津、青島、黃驊港可東出渤海。現今陽泉市致力于打造“五城同創”、晉東旅游中心城市、晉東交通綜合樞紐和山西向東發展橋頭堡。境內有萬里長城第九關、娘子關,有藏山旅游景區,有冠山書院,有石評梅故居,有梁家寨溫泉,還有以百團大戰紀念建筑群體為主的獅腦山森林公園。
忻州市,山西省地級市,古稱“秀容”,簡稱“忻”,別稱“欣”。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北隔長城攬云朔,南界石嶺通太原,西帶黃河望陜蒙,東臨太行連京冀,截至2018年末,忻州市下轄14個縣(市、區),另設有1個風景區,總面積2.5萬平方公里,是山西省版圖最大的市。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忻州市常住人口為268.9668萬人。忻州市擁有佛教圣地五臺山,“九塞尊崇第一關”的雁門關等知名旅游景點;擁有“摔跤之鄉”、中國八音之鄉、“中國雜糧之都”、“雙擁模范城”、“中國觀光旅游投資競爭力百強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代縣”、“中國最佳生態休閑旅游示范城市”、“國家智慧城市”等城市名片。2018年12月13日,入選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單。忻州市有世界文化景觀1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座,各類文化旅游景區景點294處,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4處,國家地質公園2處,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自然保護區1處。五臺山被評為“中國十大文化旅游品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著名景點:五臺山、禹王洞、南禪寺等
朔州,山西省地級市,位于中國山西省北部,桑干河上游,西北毗鄰內蒙古自治區,南扼雁門關隘,地貌輪廓總體上是北、西、南三面環山,山勢較高,中間是桑乾河域沖積平原,相對較低,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下轄2個區、1個市、3個縣,總面積1.06萬平方公里。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朔州市常住人口為159.3444萬人。朔州市平均海拔1000米,寒來暑往,四季分明,是全國避暑勝地和京津地區避暑休閑的“后花園”;歷史上先后涌現出西漢著名女詩人班婕妤、三國名將張遼、唐朝開國元勛尉遲恭、明朝首輔王家屏等一批杰出人物。全市擁有各類規模的旅游景區景點80處,其中4A級景區4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處
呂梁,山西省地級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側,因呂梁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西隔黃河同陜西榆林相望,東北與省會太原市相連,東部、東南部分別和晉中、臨汾接壤。全市基本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市境總面積2.1萬平方千米,下轄1個市轄區、10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市政府駐離石區。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呂梁市常住人口為339.8431萬人。呂梁是革命老區,革命戰爭時期是紅軍東征主戰場、晉綏邊區首府和中央后委機關所在地。呂梁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呂梁境內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代。春秋屬晉,戰國歸趙,秦漢屬太原郡,隋唐宋元分屬石州、汾州、隰州、嵐州、并州,明清分屬太原府、汾州府。民國時期,設永寧縣,后改離石。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呂梁各縣均屬晉綏邊區行政公署。新中國成立后,境內所轄縣先后分屬興縣專區、汾陽專區、榆次專區、雁北專區。1971年5月組建呂梁地區,2004年7月撤地設市。截至2019年末,呂梁境內有古建筑、古遺址、古窟寺、石刻、壁畫等文物古跡590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7處,省級以上自然風景區5處,方山縣北武當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臨縣磧口古鎮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交城縣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樓縣天下黃河第一灣、佛教凈土宗祖庭玄中寺、中華名酒第一村汾陽杏花村、離石區“華北第二草原”西華鎮、離石區“華北第一險洞”白馬仙洞等眾多景區景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