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正是森林康養旅游旺季。森林康養旅游不僅是一項休閑活動,也是山區、林區重要的綠色富民產業。
林草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發展森林康養是科學、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發揮森林生態系統多種功能,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有效途徑,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對于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義。
江西省遂川縣五指峰森林康養基地森林覆蓋率達98%,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近年來,基地在山上培植豆杉、楠木等珍貴樹種,林下種植黃精、厚樸等中藥材,水面打造濕地系統,每年吸引數萬人次前來體驗。
“森林康養旅游近年來關注度持續提升,我們面向重慶、武漢、長沙等城市開展精準營銷,推出了森林酒店、森林夜游等精品項目,年接待游客已突破30萬人次。”湖北文旅集團恩施坪壩營景區負責人樊濤說。
福建省三明市是全域森林康養的典型地區之一,連續4年位居“中國綠都”綜合評價榜首。截至目前,該市共建成森林康養基地2個、省級森林養生城市5個、省級森林康養小鎮18個、省級森林康養基地39個。當地森林康養基地的基礎配套設施相對完善,周邊毗鄰森林面積較大,建有不同類型的康養步道,配套森林瑜伽、休憩涼亭等場所。
森林康養是以森林生態環境為基礎,以促進大眾健康為目的,利用森林生態資源、景觀資源、食藥資源和文化資源,并與醫學、養生學有機融合,開展保健養生、康復療養、健康養老的服務活動。
2021年,辦公廳出臺《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合理利用國有森林資源、草原資源及景觀資源,開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提高林草資源的綜合效益。發展改革委發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森林康養被列入鼓勵類。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已建成各類型森林康養基地3000余處,累計接待游客超過4億人次。各地將森林康養納入當地林業產業發展規劃,積極探索產業發展路徑,形成了“康養+文化旅游”“康養+醫療”“康養+體育”“康養+保險”等多種產業融合模式,推出了以森林食品、森林藥材、保健養生、康復療養、健康養老、休閑游憩、健康教育、運動健身為主要內容的康養服務,延長了森林休閑旅游的產業鏈,促進了戶外運動和相關設施建設,發揮了森林食品和中醫藥的優勢作用。
作為體現森林生態和服務價值的新型業態,森林康養提供了更好更豐富的優質生態產品,對促進林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好地實現生態美和百姓富有機統一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伴隨產業發展,短板也日益凸顯,面臨專業人才短缺、專業運營機構缺乏、基礎設施和用地政策保障不足等困難。
湖北省蘄春縣森林覆蓋率達41.3%,近年來,以蘄艾為核心的森林康養產業在當地異軍突起。據蘄春縣副縣長方敏介紹,2023年,蘄春縣蘄艾康養產業綜合產值達128億元,增加值、稅收均約占全縣GDP和稅收的20%,累計帶動全產業鏈約30萬人創業就業。
在蘄春縣漕河鎮南門畈,有一家面積達4500平方米的艾灸館,每天來這里體驗艾灸療法、學艾灸技藝的人絡繹不絕。談及困難,艾灸館負責人朱珠表示,主要是招不到合適的人才,“艾灸館創業之初,縣里曾推薦了一位從深圳回來的校長。這位校長是醫學碩士背景,能力很強,但只工作了1個月就走了”。
“缺基礎設施,康養基地大多地處深山老林,位置偏遠,生態環境最佳的大壩里分場,距縣城80公里,現有公路蜿蜒崎嶇,尚未開通客運班線,游客只能選擇自駕游前往,體驗感稍遜;缺乏專業運營團隊,起步較晚,效益較低;缺資金,無法實現全域性、深層次開發。”說起當前面臨的困難,江西省遂川縣五指峰林區管委會工委、主任李雅河連用了3個“缺”字。
三明市林業局國有林場工作站副站長朱業輝將當地森林康養產業遇到的困難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產業發展規模偏小、帶動能力不強。大多數森林康養基地存在規模小、實力弱、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等問題,亟待引進有實力的社會資本打造龍頭示范企業,輻射帶動全域發展。二是目前森林康養產業正處在起步階段,社會上對森林康養的認識還停留在游山、玩水、賞景階段,對森林康養的具體內涵、養生功能等認識不夠。三是專業人才隊伍薄弱。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基地建設是硬件,人才隊伍建設是軟件,但從業人員在知識結構、技能技術等方面仍有較大的局限性,經營管理技術不成熟,森林康養職業經理人、高層次管理和策劃人才十分缺乏。
“森林康養產業化和市場化的關鍵環節亟待打通。”林草局林草調查規劃院生態旅游規劃設計處處長喬永強說。森林康養是對觀光、休閑、養老產業的賦能業態,當前經營多數屬于公益共享性質,除了前期的康養地產模式,自身缺乏可持續的盈利模式,政府和市場期望的產業化尚未形成。
森林康養專業化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有待提升。喬永強表示,多數森林康養基地只有森林康養的牌子和森林環境,沒有系統專業森林康養的服務人員和服務體系,更談不上差異化的森林康養特色和產品體系。
森林康養諸多瓶頸如何破解?“可從推動產業融合、強化隊伍建設、加大宣傳推介三方面發力。”朱業輝說。比如以“全域康養”為主線,優化森林康養環境,完善森林康養步道等基礎設施和基地內部服務功能,積極引進有實力的企業共同參與投資森林康養產業。再比如持續豐富森林康養業態產品,持續推動森林康養與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文創研學、職工療休養、健康養生等有機融合,加大體驗式、沉浸式康養業態開發力度,打造多品類綜合森林康養模式。
此外,林草部門可邀請業界專家常態化開展業務培訓,提高森林康養基地服務接待和人員崗位管理能力,探索完善森林康養人才共同培育機制。鼓勵和支持各級森林康養基地引進先進管理理念,探索運用連鎖經營、托管經營和職業經理人等現代經營管理模式,建設高素質康養人才隊伍。市場拓展方面,可在節假日期間,各級森林康養基地開展促銷活動,借助新媒體手段宣傳推介森林康養課程產品。
喬永強建議,各地政府有關部門應支持現有森林康養研究機構和企業,開展康養效果的長周期觀察與研究,為森林康養產品和服務提供技術支撐,以便打通森林康養對接醫療體系的主要瓶頸。他提醒,有關部門也要調整對森林康養產業化的期待,賦能旅游、休閑等相關產業發展,保障森林康養產業行穩致遠。另外,要建立適合經營模式與人才的培訓機制,完善森林康養職業認證機制,提升森林康養服務人才就業與收益的可持續性,以森林康養服務培養森林康養受眾群體,筑牢森林康養服務的產業基礎。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