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60年代中期,“三線建設”成為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旨在備戰備荒、服務人民。這一戰略在中國中西部的十三省自治區展開,被定義為“三線”建設,即劃分為沿邊沿海地區、一線地區、二線地區和三線地區。這一決策的核心是將經濟相對發達的沿邊沿海地區的國防生產資源逐步遷移到內地,建設第二套完整的國防工業和重工業體系。
“三線建設”中規模較大且至今影響深遠的企業有攀枝花鋼鐵集團、酒泉航天中心等。在這個時期,超過400萬的工人、干部、知識分子、官兵以及成千上萬的民工投入到這場建設之中。他們背井離鄉,跋山涉水,來到深山峽谷,在艱苦的條件下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這些工廠為了保密,常常沒有名字,只有一個郵箱、一個數字簡稱,如014基地(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061基地(江南航天)等。
管理上實行半軍事化,車間主任被稱為連長、工段長為排長、小組長為班長。每天早上6點,廠里的大喇叭就開始廣播,轉播新聞節目,人們伴隨著新聞開始吃早飯,然后騎著自行車奔向車間和學校。大喇叭以《運動員進行曲》或《三大紀律八項主義》結束廣播,早晚各廣播一次。這種半軍事化的管理模式也體現在崗位職稱上,如連長、排長、班長。
這些“三線廠”多設在偏遠的山區,廠區和生活區連成一片,車間甚至建在山洞里。這樣的布局旨在保密,因為這些工廠肩負著興衰的重任。工人們在這里成家生子,他們的下一代被稱為“三線子弟”。這些孩子在廠里的子弟學校上學,白天上學晚上滿廠亂跑,享受著簡單而幸福的童年。
然而,時光流轉,現實無情。由于國情的變化,“三線建設”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許多“三線廠”被撤除,變成了普通的國營企業。只有一部分“三線廠”搬離大山,更多的仍留在深山中,成為被遺忘的孤島。南方興起了大批的工廠,改革的春風吹遍大地,而這些被時代遺忘的“三線廠”仍在山溝中苦苦支撐。
對于那些投身“三線建設”的人來說,他們來自天南海北,追逐同一個夢想,扛起了興衰的責任。他們的背后是一個個家庭,他們的孩子見證了“三線廠”衰敗的過程。這些子弟在現實中不得不通過讀書來改變生活,才能擺脫閉塞的山溝,改變命運。這個時代的灰塵,落到個人身上就成為了一座山。每一個“三線子弟”的背后都是一段曾經崢嶸歲月的故事。
“三線廠”職工是一代含蓄的人,他們自身優秀,盡管被時代裹挾,卻很少怨天尤人。他們記得那段崢嶸歲月,記得曾經的拼搏與奮斗。正如賈樟柯所說:“越老的工人越在維護這個體制,絕不是他對這個體制沒有反省,沒有批判,而是他很難背叛他過去青春的選擇。”
在這個從農村走向現代化的歷程中,這些“三線建設”的英雄們,他們的付出與努力,成為時代的見證者,見證了中國走向現代化的艱辛歷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