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鋼集團積極響應政策號召,持續拓展工業文化旅游外延,以公益性為基礎,帶動文旅產業的效益“公益 + 效益”雙統一的“文旅業態”行動框架。通過保護歷史文物、宣揚工業文化、打造文 旅線上平臺等發展路徑,建立集實訓教育、歷史展示、職工療養、研學旅游、創意互動等“五位一體”融合發 展模式,將旅游、特產、住宿、餐飲、文創、康養等業務全部納入線上平臺,全力推動文旅產業數字化革新與 線上自媒體等運營業務,形成新型文旅融合發展業態。
近年來,及各省市發布的服務型制造發展指導意見、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提出“發展工業旅游”為服務型制造發展創新模式。2019年工信部等15部門印發的《關于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在“培育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中提出,鼓勵文化旅游等服務企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園區、基地等,開發集生產展示、觀光體驗、教育科普等于一體的旅游產品,厚植工業文化,弘揚工匠精神。2021年福建省《關于進一步促進服務型制造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加快發展工業旅游,加強工業旅游品牌宣傳,展示制造業、生產服務業成就和先進工藝、 新模式新業態。
工業旅游是依托于工業企業而產生的一種旅游新概念和產品新形式,有利于制造業、服務業的互相滲透和互相促進,作為工業企業發展的衍生,其通常的表現形式為將工業遺產與生態發展相結合而成的可持續發展旅游模式,具有較強的科普教育及地域特性等旅游特征。在市場經濟與創新發展的驅動下,工業旅游已逐漸邁入發展的黃金時期,但目前通常出現發展散、弱、差的特點。近年來國內工業旅游的相關研究主要圍繞工業遺產開發、工業旅游的發展模式、工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等方面,存在研究范式模糊、研究領域相對狹窄等問題[1]。
工業文化旅游則是工業旅游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文旅融合將文化的旅游功能與旅游的文化屬性相結合,構成了一種新型的工業旅游形式[2] ,并已成為工業企業帶動旅游經濟增長的發展新動能[3]。新業態是指基于不同產業間的組合、企業內部價值鏈和外部產業鏈環節的分化、融合、行業跨界整合以及應用互聯網技術所形成的新型企業、商業乃至產業的形態。產業融合能催生新的產業形態,其本質上為產業創新,通過不同產業或不同行業間的相互交叉、滲透與融合[4],逐漸發展形成新業態的動態過程[5] 。在產業融合發展的大環境下,推動文旅融合 發展已成為我國“十四五”期間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方向[6] ,基于此,三鋼集團積極響應政策號召,進一步探索工業旅游新業態——文旅業態,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
三鋼集團于2018年榮獲福建省工業企業中第一家“ AAA 級旅游景區”、首家鋼鐵工業觀光工廠,并以此為契機,持續拓展工業文化旅游外延,探索形成集公益性和效益性于一體的文旅產業發展模式。
“公益 + 效益”雙統一的“文旅業態”行動框架具體如下:保護歷史文物,創建萬壽巖學院;宣揚工業文化,建設“兩館”(1958 工業記憶館、安全教育體驗館);發展新型文旅業態,探索“公益 + 效益”雙統一模式,構建新型文旅融合發展業態(見圖1)。
萬壽巖曾是三鋼石灰石生產與供應基地,后經考古學家發現了古人類活動遺跡,為福建省境內唯一的舊石器時代遺址。2000 年,在關于萬壽巖遺址保護批示精神指導下,三鋼集團立即停止了萬壽巖石灰石的開采,積極配合省文化廳做好歷史文物保護工作。近年來,三鋼集團認真踐行生態文明思想,續寫萬壽巖遺址保護新篇章,將原巖前礦職工生活福利區進行綜合利用,創建三鋼萬壽巖學院,打造福建國資委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訓教育基地,促進文旅融合,帶動萬壽巖片區產業發展。該項目已入選三明市 2022 年重大社會民生項目,樹立了踐行“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的典范。
“先有三鋼,后有三明”。經歷歷史的大浪淘沙,作為福建省第一家鋼鐵企業、三明市唯一一家堅守主業并持續發展壯大的大型老國有工業企業,三鋼集團將原蘇式紅磚舊廠房改造建設“兩館”—— 1958 工業記憶館和安全教育體驗館,展現國企“大責任”的社會擔當。“走進企業看城市,走進 三鋼看工業”,工業記憶館的展示內容,不僅是三鋼的發展史,也是“以廠帶市”的城市發展史,更是福建工業化發展的演進史,重現老工業基地的重大歷史記憶。安全教育體驗館,不僅是三鋼職工的安全教育基地,更是開展市民安全教育、職業安全教育、中小學生安全教育的有效平臺,該項目 列入三明市“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專項規劃重大項目,打造成三明市體驗式安全教育培訓基地。
做產業更要做生態,三鋼集團以現有的工業旅游景區為載體,開展特色工業文化旅游,建立集實訓教育、歷史展示、職工療養、研學旅游、創意互動等“五位一體”融合發展模式, 打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相融”的鋼鐵小鎮。并以此為基礎,持續拓展文旅產業品牌價值,探索“公益 + 效益”雙統一的文旅產業發展模式。此外,打造“閩光云生活”“閩逛逛”文旅線上平臺,將旅游、特產、住宿、餐飲、文創、康養等業務全部納入線上平臺,全力推動文旅產業數字化革新與線上自媒體等運營業務,形成新型文旅融合發展業態。
石灰石是煉鋼熔爐劑的重要原料。萬壽巖山體蘊含豐富的優質石灰石資源。20世紀80年代,三鋼花巨資購買了萬壽巖開采權,此后十多年時間里,萬壽巖為三鋼生產提供了大量的優質石灰石原料,成為三鋼石灰石生產、供應基地。1999年,考古學家在萬壽巖進行考古研究時發現了古人類活動遺跡。2000年,就萬壽巖遺址保護作出批示。隨后,三鋼集團立即貫徹關于萬壽巖遺址保護批示精神,立即停止了萬壽巖石灰石的開采,巖前礦職工生活福利區也隨之長期閑置。
為了認真踐行生態文明思想,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圍繞打造成福建國資委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訓教育基地,培育文旅產業增長點的定位,同時為了做好三鋼原石灰石生產廠的退出轉型,助力鄉村振興,三鋼決定利用閑置土地資源,建設三鋼萬壽巖學院。
三鋼萬壽巖學院建成以來,充分與萬壽巖遺址博物館聯動,通過教、學、研一體,讓廣大學員近距離感受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實踐,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理念。
三鋼集團將70 年代的蘇式紅磚舊廠房改造建設“兩館”—— 1958 工業記憶館和安全教育體驗館,在保留建筑物原外觀結構的基礎上改造為集工業旅游、工業歷史展示一體的展覽館,以安全教育、體驗、警示為一體的安全教育體驗館,和以工業主題元素為主的工業主題廣場。
1958工業記憶館。展示三明工業從零起步,發展壯大成為福建省工業基地的歷程。館內設置了鋼鐵冶煉仿真體驗區,以仿真體驗的形式展示鐵礦石“百煉成鋼”的全過程。
安全教育體驗館。設置居家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工業安全、4D 災難體驗中心五個體驗區,利用VR、4D、紅外探測等技術形式,通過實景模擬、交互式體驗等模式,提高體驗者的安全防范和應急處理能力。
以現有的工業旅游景區為載體,開展三鋼特色工業文化旅游,并以此為基礎,發展新型文旅業態。
依托三鋼萬壽巖學院拓展康養、培訓、文創、農特產品等業務,打造省級職工療休養基地。以職工療休養、研學培訓基地為基礎,大力發展巖前康養產業與溫泉特色,聯合閩光大酒店打造全市酒店行業標桿。建設1958 工業記憶館和安全教育體驗館,實現集歷史展示、創意互動、研學旅游為一體的多功能定位,提升旅游過程的互動體驗性。開展三鋼特色工業文化旅游,建立集實訓教育、歷史展示、職工療養、研學旅游、創意互動等“五位一體”融合發展模式,打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相融”的鋼鐵小鎮,成為三明城市的新名片。
同步樹立三鋼文旅品牌。拓展閩光西點,保護開發利用好“三鋼饅頭”這塊金字招牌,做大做強閩光西點品牌;建設城市體驗廳,強化市場運營運作,進一步推廣曦瓜茶葉、 閩光礦泉水、三鋼里手工皂等文旅品牌產品,并與其他品牌展開深度戰略合作,讓三鋼文旅國企匠心的對外形象深入人心。完成“三鋼里”6 大類60個小類商品、“印象三鋼”5 大類50個小類商品的商標注冊。設計確定閩光文旅專用 LOGO,目前已廣泛應用在閩光文旅的產品宣傳以及紙盒、紙袋等視覺識別用品,全面樹立了閩光文旅產業的品牌形象。
此外,設計開發“閩逛逛”APP、“閩光云生活”微信小程序,打造文旅線上銷售平臺,將酒店餐飲、住宿以及三鋼工業旅游區的景點管理、門票、旅游開發等業務全部納入線上平臺,全力推動文旅產業數字化革新與線上自媒體等運營業務,形成新型文旅融合發展業態。
三鋼集團在開展區域內鋼鐵行業整合和產業鏈生態重構的同時,持續拓展服務外延空間,發展文旅特色業態。通過樹立三鋼文旅品牌,探索實施貼近市場化的、高效靈活的運作模式,實現三鋼文旅產業發展從無到有的突破、從小到大的飛躍。2018 年獲得福建省工業企業中第一家“ AAA 級旅游景區”授牌,2019 年獲評福建省首家鋼鐵工業觀光工廠、福建省第一批綠色工廠,2020 年獲評福建省首批工業旅游示范基地、福建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2021 年獲評三明市首屆網紅打卡地之一。三鋼萬壽巖學院授牌為寧化 長征學院現場教學基地、福建省冶金(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教育培訓基地、福建省三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委員會校、三明市職工療休養基地、三元區職工療休養基地、三明學院閩光學院、廈鎢學院三鋼分院等。
新型文旅業態的發展,促進三鋼品牌宣傳,提升鋼鐵制造企業在城市發展中的地位。通過“綠色鋼城”的建設,展示鋼廠與生態文明和諧發展理念,有利于鋼鐵主業項目環境、能耗和碳排放等各項指標的爭取,為城市鋼廠贏得生存發展空間。
三鋼集團通過發展新型文旅業態,促進鋼廠與城市共融發展,以三鋼文旅產業為中心,助推“革命老區、精神文明城市、生態文明城市”三明市文旅產業聯動發展。通過“三個聯動”——三鋼萬壽巖學院與萬壽巖遺址博物館聯動,三鋼“兩館”(1958 工業記憶館和安全教育體驗館)與三明市“兩館”(蘇區革命紀念館和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設展覽館) 聯動,三鋼新型文旅業態與沙縣小吃、美麗鄉村“俞邦村、常口村”等三明名片聯動,帶動紅色旅游、研學旅游、展演旅游、康養旅游、鄉村旅游、文創產業、農特產品等全域發展,推動當地文旅產業一體化融合發展。
[2] 王歡,聶慧英,郭春陽 . 文旅融合環境下圖書館服務創新發展研究 [J]. 河北科技圖苑, 2022, 35(02):3-9+52.
[3] 石燕,詹國輝 . 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指數建構、影響因素與提升策略—— 以江蘇為例 [J]. 南京社會科學,2021 (7):165-172.
[4] 李青 . 基于產業融合理論的餐飲、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 以山西會館為例 [J]. 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22, 30(01):51-55.
[5] 厲無畏,王慧敏 . 國際產業發展的三大趨勢分析 [J]. 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 2002(2):53-60.
[6] 祁晨,楊龍飛,邱晶晶 . 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內在機理與建構路徑研究—— 以銅陵市為例 [J]. 銅陵學院學報, 2022, 21(01):53-56.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