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檔案館保存著上世紀50年代末三明工業基地建設時的許多珍貴舊照。其中一張是1958年時,參與建設的省建一公司職工宿舍照片。可以看到,宿舍是臨時搭蓋的,很簡陋,土坯墻壁,油毛氈的屋頂,一遇到炎炎烈日,瀝青被曬化,熱到無法入睡,遇上大風天,屋頂一揭一大塊。
但工人們依然熱情高漲,墻上寫著“全連都光榮”,人們正在宿舍前植樹,小樹苗寄托著工人們對未來生活的希望,也是福建對擺脫“一張白紙,手無寸鐵”的落后面貌,建設工業基地的希望。
解放之初,福建工業基礎非常薄弱,1949年全省的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產值僅占0.83%。加上地處東海前線,要進行大規模基本建設十分困難。
福建省委經過反復勘察論證,擇定在三明三元梅列盆地,進行本省重工業基礎設施建設。當時,福建省委葉飛,沿著燕江、沙溪河兩岸,從永安安砂到南平一帶,反復進行巡視。甚至還坐飛機從空中察看。
當時的三元小鎮只有一條狹窄小街,一根晾衣竹竿可以橫架街道兩邊,街道上除了幾家手工作坊外,沒有其它工業。
當地流傳一個順口溜:“小小三元縣,三家豆腐店,城里磨豆腐,城外聽得見。”但葉飛動情地說,這里要建成一個像布達佩斯一樣的工業城市——三明市。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辦公室副巡視員鐘健英(出錄音):
省地質隊,是省里最早派往三明的工作隊。接著,從各地抽調了大批的干部、工程技術人員,還有來自晉江、尤溪、龍巖、閩侯等地的民工,到1958年底,匯集到三明的建設大軍達10萬人之多,廈門大學中文系200多名學生也來三明工地半工半讀。
面對荒山野嶺,荊棘草叢,浩浩蕩蕩的建設大軍發揚“南泥灣”精神,在北起徐碧翁墩,南至三元臺江,長達25里的區域內,夜以繼日,挑燈夜戰。在幾乎沒有機械施工的條件下,依靠原始的鎬頭、土箕、木輪車,搬掉一座座小山,填平一條條溝壑。
廈門大學有位同學剛來工地時,原想在大家面前露一手,猛鋤猛挖,可不一會兒就哭喪著臉愣在那兒,原來干不過十幾分鐘,手上就長出兩個水泡。但很快,同學們就融入了工地的生活中。有位同學發表在《三明日報》的詩歌形象地描繪了這個過程:手拿洋鎬把土挖,兩臂酸痛手發麻。苦練三天后,力氣大增加,如今連挖十晝夜,再也不會感到啥。
正是抱著這樣的拼勁,十萬建設者戰嚴寒、斗酷暑、住工棚、睡地鋪,開出了一片片平地,建起了一座座廠房,他們提出的口號是“大雨小干,小雨大干,無風無雨拼命干”。當時三明的糧食、副食品和蔬菜幾乎全部依靠外調,難以保證正常供應。人們打趣自己的生活是“洗的是天然淋浴,吃的是無縫鋼管”,這“無縫鋼管”說的就是老得難以下咽的空心菜。職工家屬還動員起來,開荒種菜,挖池塘養魚。
1962年底,三明重工業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基本建成了三明鋼鐵廠、三明化工廠等工廠企業65家。三明也從一個數千人口的山區小鎮,成為人口有12萬多、工業產值飛速發展的新興工業城市。這是福建工業建設史上的一個奇跡。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