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特黄特级91欧美特级特黄-欧美日视一级视频免费观看网站-韩国黄色一级大片免费在线观看-美国一级黄色视频-找出美国特级黄色视频-欧美a级成人在线-一级黄色片一级一级一级一级黄片-国产男女做受高潮毛片一级-一级黄片在线试看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資訊 > 公司新聞 >

公司新聞

梅列區情簡介,三明好多多超市官網

發布時間:2024-07-06 14:02

  梅列區1983年7月建區,面積353平方公里,下轄1鄉1鎮3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3個行政村、25個社區,轄區常住人口18.7萬人。主要區情特點:轄區水利、礦產等自然資源相對稀少,但依托中心城市、轄區大中型企業和省市屬單位三大地緣優勢,共享的社會資源十分豐富,在人才、技術、資本、信息等方面為我區提供了強有力支持。。經過27年的艱苦創業,城鄉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社會事業長足發展,連續5年在全市12個縣(市、區)項目競賽和績效考評中獲得表彰。城區面積從1983年的8平方公里擴大到2009年的12.38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從8.6萬人增加到18.7萬人;工業企業由2家發展到擁有14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各類民營企業2000多家,注冊資本超100億元;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從306萬元增加到102.6億元,年均增長36.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65萬元增加到46.1億元,年均增長40.6%;財政總收入從746萬元增加到3.92億元,年均增長20.76%;農民人均純收入從431元增加到7263元,年均增長11.5%。由于歷史的原因,轄區地域空間比較小,但處處山清水秀、森林覆蓋率達80%,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天然生態氧吧,更是一個“奮斗就有希望”的城區。多年來,我區注重將地域特點轉化為發展新優勢,致力于構建“宜居梅列、平安梅列、健康梅列、和諧梅列”。城區先后被評為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全國科普示范區、2006~2008年度省級文明城區、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連續5年保持“全省平安縣(市、區)”稱號,2009年被中國商業地產聯盟評為“2009年中國商業地產最具投資潛力城區”,是三明市創建國家文明城、旅游城、園林城、衛生城、雙擁模范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等“六城”的主要物質承擔者和直接受益者。隨著海西建設和城區品牌效應的逐漸放大,轄區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和質量不斷優化。

  位于三明市區西北部,距市區5公里,福銀、泉三高速公路穿境并互通,下轄8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戶籍人口1.0萬人,其中農村人口6535人。區域面積183.22平方公里,耕地7982畝,果園1.55萬畝,林地18萬畝,其中毛竹山1.46萬畝,林木蓄積量16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87%。轄內有國家、省、市、區屬企事業單位及民營企業115家。境內有國家4A級旅游區瑞云山、省級森林公園金絲灣、大佑山和真仙山等景區、景點以及四星級億龍山莊國際大酒店,碧溪河將成為市區飲用水第二水源。

  陳大鎮圍繞中心城鎮發展戰略,立足城郊優勢、交通優勢、生態優勢、資源優勢,以“融入主軸,爭先作為,打造宜居宜游新城區”為工作目標,發展設施農業、精細農業等現代農業,加快推進市級柑桔特色農業示范鎮建設,培育并形成“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專業村;發展以美化生活的鮮花、高效果業為主的彩色產業,依托碧溪村葡萄種植、砂蕉村好多多超市高效特色農業生產示范片,建成集休閑、觀光為一體的千畝公路沿線標準化農業示范基地;利用市區近郊和森林覆蓋率高的優勢,發展生態、健身、農家樂等旅游項目。

  曾榮獲省級文明鎮、省環境優美鄉鎮、省級第二屆科普先進鄉鎮、省級政務公開示范鄉鎮、市級先進基層黨組織、市級平安鄉鎮、市級新農村建設先進試點鎮、市林權制度改革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2010年被確定為三明市中心鎮。

  位于陳大鎮本點,住戶1356戶3511人,黨員32人。片區有市、區屬、企事業單位和民營企業43家,設有9個生活小區,21個居民小組,是集鎮商業貿易、文化教育、休憩娛樂中心。

  在全市率先成立居家養老服務站,站內設娛樂活動室、日間照料室、圖書閱覽室、法律咨詢室等,以無償、低償服務方式為轄區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文化教育、體育健身、志愿服務等六類服務。

  距市區6公里,轄大源、高源、斑竹溪3個自然村,農戶213戶817人,黨員33人。山地2.6萬畝,果園1200畝,農田790畝。曾榮獲市、區文明村稱號。高源工業園、四星級億龍山莊國際大酒店、瑞云山水墅別墅區座落轄內。

  轄內國家4A級旅游區——瑞云山風景區,屬典型的火山巖地貌,有峰、石、藤、瀑、廟宇等景觀,有高288米的天然坐佛,堪稱奇觀。成立綠園柑桔合作社,加強柑桔的生產管理,推廣矮化開心形修剪新技術,實現產供銷一體化。

  農歷二月二十七日(定光佛生日)在信奉佛、道兩教的瑞云古寺舉行祭祀活動;正月十四舉辦元宵燈會。

  鎮政府所在地,距市區4公里,福銀高速公路三明連接線穿村而過,轄肖上、肖下、下羅、天坑4個自然村,農戶299戶1159人,黨員33人。耕地560畝,山林5100畝,果園300畝。村民以種植蔬菜、養殖生豬及從事第三產業為主。

  地理位置優越,烏丘陳墩新村規劃建設已納入市區總體規劃,并與三明城市物流園相銜接。近郊農業特色明顯,引進太空西紅柿、泰國玉葫等新品種,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每年為城市提供2000多噸蔬菜。引資興建三元軋輥、明福瓊脂等民營企業,提供就業職位300多個。富余勞動力在鎮本點從事餐飲、運輸服務業。

  農歷三月初三在新興閣舉行祭祀活動;農歷六月十三日在圓通庵舉行祭祀活動;漢劇口頭相傳流傳至今。

  距市區12公里,轄南岐、底坑、前坑3個自然村,農戶215戶778人,黨員35人。耕地560畝,山林2.3萬畝,果園1500畝。村域有農民公園、金絲灣森林公園、中南山莊、天一山莊等旅游休閑景點。

  綠園柑桔合作社在該村建立陳大鎮第一個大棚生產基地,引進臺灣碧綠苦瓜、臺灣網紋甜瓜、中農8號刺瓜等9個優良品種進行試驗種植,特別是試種成功的網紋甜瓜被超市全額定購。與三明好多多超市合作,成立好多多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生產模式,以綠色標準生產果蔬產品,實現產供銷一體化。榮獲省級生態村稱號。

  前坑村農歷正月十一、二月二十九日、七月十五日舉辦廟會;底坑村正月十四日在歐陽真仙廟舉辦廟會。

  距市區19公里,轄坑源、紅嶺、溪垅、山口4個自然村,農戶166戶620人,黨員21人。山林1.8萬畝,其中國家級生態公益林4725畝,省級生態公益林1472畝;耕地1265畝。

  土質肥沃、氣候溫暖,主要種植毛竹、煙葉、柑桔等經濟作物。轄內大佑山海撥1276.3米,屬白堊系火山凝灰巖,構成相似雁蕩山的流汶巖景觀,有紅豆杉、三尖杉等珍稀樹種,獼猴、巖羊、狗熊等珍禽異獸,是集登山、露營、觀日、朝圣、攀巖、考古、民俗風情、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生態、健身、民俗游理想地。

  形似“土樓”的茂安堡位于紅嶺茂,清咸豐戊午年(1857年)興建,是一座集生活起居、軍事防御、文化娛樂為一體的晚清大型圍廊院落式建筑;漢劇口頭相傳流傳至今。

  位于明溪、沙縣、梅列交界處,屬邊老少鄉村,1985年被三明市確定為梅列區唯一革命老區村, 距市區21公里。轄村頭、村尾、神坑、池下4個自然村,農戶423戶1561人,其中畬族58戶263人,黨員46人。山林2.6萬畝,耕地1940畝。

  集體收入以林業為主,其中毛竹2000多畝,集體果場300畝。開展土地平整,千畝土地形成“渠相通、路相連、埂成線、田成方”現代耕作區,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通過“村會協作”,加快種植品種更新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引進紅提葡萄拱棚避雨栽培、麒麟西瓜設施栽培新技術,種植“碧鄉情”麒麟西瓜100多畝。

  距市區21公里,轄花橋上、花橋下、嫩坑3個自然村,農戶170戶608人,黨員30人。山林2.8萬畝,耕地1110畝,果園1100畝。曾榮獲全國綠化千佳村、全國優秀計生協會、省級明星村、省普法先進村、省巾幗示范村、省第十屆文明村鎮、省級生態村等稱號,并通過省文明新村“精品”村檢查驗收,是三明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種植柑桔、煙葉等農作物,開展毛竹豐產林和速生豐產林培育,壯大林木產業。成立漁溪村柑桔協會,推廣矮化開心形修剪新技術,種植柑桔1750畝;依托三友煙草合作社,采取“統一播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植保防治、統一烘烤”等措施,種植煙葉350畝,生產的上等煙比例名列全省前茅;以三合果蔬合作社為龍頭,開展無公害毛豆訂單生產,種植訂單毛豆600畝,并利用冬閑田,生產訂單泡菜。

  距市區17公里,與明溪縣紫云村毗鄰,轄砂坪、杉板坑和布頭3個自然村,174戶641人,黨員23人。山林1.8萬畝,耕地1260畝,果園996畝。曾榮獲市級文明村、區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大力發展訂單特色農業,發展合作組織,綠園合作社與三明市好多多超市合作在當地建成120多畝蔬菜大棚基地,以綠色標準生產果蔬產品;采取“產銷訂單”形式,與超市、酒店建立直供直銷、配送經營流通體系;引進臺灣龍須菜、草莓、太空西紅柿等珍稀瓜果蔬菜品種。

  距市區約17公里,轄安居坂、忠山坂、上臺、中臺、葉坑、雙江6個自然村,農戶225戶853人,黨員34人。山林7.6萬畝,農田800多畝,果園2300畝,毛竹山7000多畝。

  林業是支柱產業,建有毛竹、柑橘等生產基地,獲得省、市綠色食品榮譽稱號。引進佳盛木業、永鑫礦業、鑫隆化工等企業落戶。

  相傳200年的雙江吳氏族譜,是該村保存最完好的族譜,記錄了吳氏家族幾十代的歷史,也是研究該村人口發展的一份重要資料。

  位于市區東北部,毗鄰徐碧街道、三元區中村鄉、沙縣鳳崗街道、大洛鎮,距市區及沙縣城區均為15公里,規劃中的三明至沙縣快速通道穿境而過;下轄8個行政村,戶籍人口0.88萬人,其中農村人口8328人。區域面積68.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3萬畝(省直控蔬菜基地2100 畝)、林地7.5萬畝(毛竹林4.2萬畝)。森林資源豐富,竹業是支柱產業,全國18大毛竹基地之一,盛產毛竹、鮮筍、筍干、蔬菜、柑桔等。轄內有國家、省、市、區屬企事業單位及民營企業70多家。閩西北最大的500千伏變電站坐落境內。

  洋溪鄉緊扣“工業強鄉、做精農業、三產旺鄉”主線,發揮洋溪在市縣一體化節點作用,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工業發展迅速,已開發工業用地近千畝,初步形成以機械鑄造、食品加工為主的產業格局。城郊農業發展迅速,高山蔬菜、大棚蔬菜、花卉、煙葉種植頗具規模;村民有外出經營小吃的傳統;小流域綜合整治項目已全面完成并順利通過市、區兩級驗收。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實現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閉路電視網和寬帶網。村級衛生所設施完善,新農合參合率達90%以上。

  曾榮獲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先進集體、省級科技示范鄉、省級綜治工作先進鄉、省級環境優美鄉鎮等榮譽稱號。羊口仔村獲06-08省級文明村,巖兜村榮獲省級生態村稱號。2010年被三明市確定為中心鄉。

  鄉政府所在地,轄后坪、中山、水尾、村尾、街南、街北、郭山、城頭8個自然村,農戶439戶1600多人。林地1.35萬畝,其中毛竹豐產林2500畝,耕地1700畝,蔬菜500多畝。

  種植毛竹、黃花菜、柑和反季節無公害蔬菜等農作物,是市區、沙縣生鮮蔬菜供應地之一。曾榮獲區先進基層黨組織、區文明村、區敬老模范村等榮譽稱號。

  有清末古民居建筑十多座和建于清末水尾萬福石拱橋;南山下興化寺規模較大,分上中下三殿,抗戰時期,福州高級中學初中部遷至此寺辦學,現古寺已荒廢,僅存遺址;逢年過節舉辦迎燭橋、鬧花燈、包米粿等活動。

  是洋溪鄉幅員最廣、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坐落于鑼鈸頂北面山腳盆地,距205國道4公里,距市區12公里。轄上街道、池后、后門山、楷頭、橫坑、吳山峽6個自然村,農戶464戶1848人,黨員46人。林地6000多畝,其中豐產毛竹林2200畝,耕地2200畝,800畝蔬菜基地被省政府列為直控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

  大多數村民系早年由閩南一帶遷徙定居,有閩臺五緣中的地緣、血緣優勢,有多戶港屬,并有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建有讀書屋、活動室、棋牌室等,為村民提供休閑場所。

  有古井、古橋、舊巷、古炮樓、教堂和20余座古民居建筑,清末年間設立的禁賭牌,至今仍在警示世人;逢年過節舉行迎燭橋、鬧花燈、包米粿等活動。

  位于三明市郊,距市區8公里,距沙縣12公里,是“三明—沙縣”的重要節點,205國道、鷹廈鐵路橫穿境內,轄羊口仔、半路洋、殿峽3個自然村,農戶171戶623人。山林1萬畝,耕地463畝。

  逐步形成以農業生產為主、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的現代城郊型經濟。馬林橋、情人谷等景點是科普教育、休閑、旅游的好去處;華盛集團、雪津物流等17家企業入駐;曾榮獲省級文明村、市級明星村等榮譽稱號,是三明市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位于鑼拔頂山腳,離205國道7公里,距市區18公里,轄下村、白玉坂、乾頭、孝坑、下西坑、棉竹山、池山、楊仔嶺8個自然村,農戶268戶1097人。竹林5000畝,農田2500畝。

  種植水稻、毛竹、筍、柑桔等農作物。小型水力發電站4座,郵電通訊設施完善,移動通訊信號全覆蓋,有農家書屋、村級衛生所、運動健身場所等。曾榮獲區級文明村榮譽稱號。

  每年舉辦農動會、快樂夏令營。逢年過節舉辦迎燭橋、鬧花燈、包米粿等活動。

  位于鑼拔頂山腳,距205國道12公里,距市區25公里。轄飽飯坑、官田2個自然村,農戶161戶620人,黨員21人。耕地976畝,林地3100畝,其中毛竹2460畝,杉木林400畝。

  是鄉毛竹主產地之一,種植柑桔和反季節無公害蔬菜等農作物,有竹鄉食品廠,年產腌筍20多噸,銷往全國各地;村部內設圖書室、閱覽室、老人活動室。

  位于三明市郊,轄下坑、禾坪頭、后峽、蓋竹山、山盂、馮山坪等6個自然村,農戶287戶1150人,黨員42人。耕地2136 畝,山林1.7萬畝,其中毛竹林1.2萬畝。

  經濟來源主要是林業生產和種植水稻、地瓜、蔬菜、柑桔等農作物。擁有2座發電功率分別為100、150千瓦時電站。有毛竹加工廠,生產豪華竹涼席、竹膠板、筷子、窗簾等,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村部設有活動室、圖書室、閱覽室及600平方米水泥操場。

  有觀音大士、真武大帝、仙奶殿、齊天大圣、十八羅漢等古寺廟。逢年過節舉行迎燭橋、鬧花燈、包米粿等活動。

  位于鑼拔頂山腳,轄東華、西華、圳后、連江茂等自然村,農戶177戶686人,黨員22人。耕地1023畝,山林7082畝,其中毛竹山3100畝。

  是鄉毛竹產地之一,種植柑桔和反季節無公害蔬菜等農作物,有香心廠、花枝竹廠和竹篾加工廠等,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村部內設圖書室、閱覽室、老人活動室。

  有高巖宮、大峰山、三門巖、苦竹崎等古寺廟,逢年過節舉行迎燭橋、鬧花燈、包米粿等活動。

  位于三明東北部,距鄉政府10公里,與沙縣交界,海拔800多米,是梅列區海拔最高的行政村。農戶156戶598人。山林7350畝,耕地1103畝,反季節蔬菜300多畝,毛竹山2400畝。

  利用海拔高的優勢,種植高山反季節蔬菜和竹林生產。村內建有鄉村公園。榮獲省級生態村、市級文明村、區文明村等榮譽稱號。

  位于風光秀麗的虎頭山下、流光異彩的沙溪河畔,區域面積14.44平方公里,住戶2.4萬戶,戶籍人口5.4萬人,暫住人口約1.04萬人。下轄11個社區居委會、1個行政村,轄內有國家、省、市、區屬企事業單位及民營企業1800多家。街道黨工委有12個社區(村)黨支部(總支、黨委)、1個農村黨總支和5個非公支部,共有黨員1073人,轄區有各級文明單位215個,其中國家級文明單位9個,省級文明單位44個,市級文明單位78個,是市、區政治、經濟、商貿中心,集環境、人文、教育、經濟優勢于一體,是文明創建、和諧發展的重要窗口。

  按照區委賦予街道“四個方面(班子建設、三產發展、創建和諧社區、機制體制創新)走在前頭”的發展使命,街居干部群眾團結一心、群策群力、奮發向上。街道經濟穩步發展,全街工業總產值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約占全區總量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社區建設逐步形成“五個一”(每個社區一張圖、每年一屆鄰里節、每幢樓棟一張卡、每個社工一個本、每衛生死角一元錢)社區基礎工作模式。陸續推出了在全市、全省有一定影響的“鄰里節”、“魅力社區”、“激情廣場”和“好人建設”等精神文明建設創建活動載體,培育了圳尾、江濱、東安、高巖等一批品牌社區,和諧社區建設成效斐然。

  曾榮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街道、全國社區共建共享先進街道、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示范街道等榮譽稱號,連續四屆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連續多年在全區績效綜合評比中榮獲第一名。

  東起新市北路,西至江濱公園,南接麒麟山,北抵東新一路,住宅樓41幢,住戶1469戶4793人,黨員40人。片內有市地稅局、市廣電局、三明電視臺、三明人民廣播電臺、市青少年宮、市書畫院、市藝術館、三明汽車客運站、三明學院附小等機關企事業單位。

  以創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型”社區為目標,聯合轄區單位共駐共建,發揮社區文化宣傳單位優勢,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各種群眾喜聞樂見、便于參與的廣場文化和“你樂我樂,大家樂”納涼晚會等文化活動。

  位于列東大街東側,東起新市北路,西至三優街,南接東新二路,北抵東新三路,住宅樓60幢,住戶2015戶7480人,黨員94名。片內有市公安局、市技術監督局、市水利局、市規劃局、三明電大、市實驗幼兒園等機關企事業單位。

  由始建于80年代的杜鵑新村和牡丹新村組成,是三明早期中心社區,現住居民四分之一是老年人,其中早期參加三明建設的老干部、老職工、離休干部居多;依托三明電大為學習陣地,發動群眾開展創建學習型家庭、學習型樓院、學習型社區等活動。

  位于列東大街東側,東起新市北路,西至列東大街,南接東新三路,北抵四路社區,住宅樓79幢,住戶2161戶6833人,黨員57名。片內有市統戰部、市體育局、三明二中、市勞動社保管理中心等機關企事業單位。

  依托市體育運動中心,積極開展社區健身活動。市體育場外側兩排數十年的大樟樹及兩層仿歐式建筑,是市民健身納涼好去處。陽光城住宅區、新華都超市給社區增添了現代生活氣息。

  東起石棉瓦廠后山,西至列東街,南接市體委,北抵東新五路,住宅樓152幢,住戶2534戶6509人,黨員186名。片內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交通局、市人防辦、市勞動就業中心、三明紡織有限公司等機關企事業單位,梅列區委、區政府所在地。

  居民原以三明紡織廠、立豐印染公司職工為主,下崗失業人員約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隨著企業“退城入園”,社區管理也不斷創新,從廠礦型社區發展成有別墅型的宏宇花園、“業主自治、委托服務”運作模式的玫瑰園、物業市場化管理的陽光城玫瑰新村等特色小區。

  位于市區金融商貿中心地域,東起列東三優街,西至江濱公園,南接東新一路,北抵東新三路,住戶1905戶5487人,黨員119人。片內有市國稅局、市旅游局、市糧食局、市國司、市新華書店、建行三明支行、工行列東支行、列東百貨等機關企事業單位。

  是三明模范老社區,傳統商業圈滿園春座落片區。2004年,在市、區政府的支持下,投入資金300多萬元,對江濱小區進行全面改造,完善基礎設施和防控體系,形成了半封閉式管理的平安小區。創建了社區“愛心超市”、“綠色網吧”、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典型。

  曾榮獲全國學習型家庭創建示范社區、全國青年文明社區、全國未成年教育示范區、省文明社區、省科普示范社區等榮譽稱號。

  東起虎頭山腳,西至新市北路,南接市圖書館,北抵市教育局。住戶2037戶6009人,黨員74名。片內有市教育局、市林業局、市環保局、市科技局、武警三明支隊、三明衛校等機關企事業單位。

  是三明模范老社區,喬石、、、宋平等曾蒞臨視察,同志視察后欣然命筆題詞“好在共建、貴在堅持”。社區發揮模范社區的傳統優勢,率先在全市設立“公共服務站”,社區居民群眾憑一張“便民服務卡”,即可享受政策咨詢、法律援助、就學就業幫扶、醫療保健指導、家教家政、救急等服務;建立社區老年人信息庫,開展全省“居家養老”試點工作,發動片區各單位和志愿者等開展低償或無償慰老服務,為老年人提供全方面的服務;社區“讓陌生的人熟悉起來,讓苦悶的人快樂起來,讓疲勞的人放松起來,讓困難的人溫暖起來,讓居家的人舒適起來,讓陋習的人文明起來”的創建活動,使社區居民的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曾榮獲全國模范居委會、全國創建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國家級先進文化社區、全國文明社區等榮譽稱號,原社區居委會主任謝麗芳當選黨的十六大代表。

  東起新市北路,西至列東三優街,南接東新一路,北抵東新二路,住宅樓81幢,住戶2160戶6736人,黨員59名。片內有市總工會、市郵政局、市財政局、市實驗小學等機關企事業單位,市政府所在地。

  片內居民以市直機關工作人員為主,福建醫科大學附屬三明第一醫院坐落片區。社區圍繞便民、利民、安民工作為重點,建立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社區服務管理站、社區市民學校、社區老年協會、社區志愿者服務隊伍等。

  曾榮獲省依法治省工作先進單位、省科普示范社區、市文明社區、市衛生示范社區、市充分就業社區等榮譽稱號。

  東起虎頭山下,西至新市北路,南接麒麟山,北抵市圖書館,住宅樓89幢,住戶2081戶8025人,黨員49名。片內有三明高等技術學院、列東中學、市特殊教育學校、市圖書館等機關企事業單位,市委、市人大、市政協、三明軍分區所在地。

  是三明市政治、文化、信息中心,片內高巖小區在原三明食品廠廠區上,最早成片開發建設、規模較大的商住小區。社區把創建“平安高巖”作為工作重點,完善綜治“11211”工程網絡,實行 “1+N” 警務室管理新模式,設立綜治服務站,警民聯手,群防群治。依托共建單位資源優勢,在全市率先開展市級“社區信息化”試點工作,開設社區綜合信息服務網站、成立電子閱覽室學習交流中心、創建多媒體信息發布平臺、開辟社區黨員IPTV電視遠程教育渠道,打造“數字高巖”品牌,正在申報“福建省社區信息化建設試點”社區。

  曾榮獲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科普示范社區、省充分就業社區、市文明示范社區等榮譽稱號。片內市特殊教育學校校長黃金蓮當選黨的;社區民警陳斌被評為全國優秀民警、省新長征突擊手。

  東起三優街,西至江濱路,南接東新三路,北抵東新四路,住宅樓66幢,住戶2010戶5146人,與列東村農居穿插。片內有市行政服務中心、市國地資源局、市煙草局等機關企事業單位。

  地處城區中心地帶,社區內有四條南北向和兩條東西向商業街,各商業網點368多家,大中型商業設施有梅列綜合市場、新華都超市、家德福購物廣場、好多多量販超市、佳嘉惠超市、市新華書店等。2007年3月被國家商貿部授予“全國社區商業示范社區”稱號。廣泛開展雙擁進社區活動,以“共建文明社區,同享幸福生活”為主題,與三明陸軍預備役通信團開展共建活動,增進軍民團結。

  曾榮獲全國社區商業示范社區、省科普示范社區、省社區就業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東起列東街,西至沙溪河東岸,南接東新四路,北抵東新五路,住宅樓71幢,住戶2548戶7606人,黨員105名。片內有農行三明分行、市人壽保險公司、三明石油公司、東安小學等企事業單位。

  成立全市首個社區黨委、首個小區支部和樓幢支部,開設全市首個“社區百事通”網站,建立“四室四站四中心”,搭建社區與居民的溝通橋梁。成立全市首個宣傳文化中心站、社區文化廣場、巷道棋牌走廊、江濱露天舞場等文化陣地,活躍了居民文化生活。2008年市、區投資400多萬元,對東新小區進行基礎設施改造,建成集“平安、綠化、美化、休閑”于一體的市級精品小區。

  曾榮獲省巾幗文明崗、省文明安全小區、省充分就業社區、市文明小區、市精品小區等榮譽稱號。居民魏春華被評為省優秀中心戶長;社區黨委書記、主任邱菊珍被評為三明市“十佳文明市民”、榮獲省“五一勞動獎章”。2009年10月省委書記盧展工、12月新任省委書記孫春蘭先后蒞臨東安社區視察。

  東起列東街,西至江濱路,南接東新四路,北抵東安路,住戶3163戶,黨員81名,片內有市委黨校、市電業局、人行三明市中心支行、梅列區法院、列東街道辦事處等機關企事業單位。

  2008年9月新成立。本著“以人為本,服務社群,整合資源,共建文明”宗旨,采取低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結合,專業服務隊伍與志愿者服務隊伍相結合,為社區殘疾人、老年人、優撫對象、提供福利性服務。

  位于城區中心,農戶291戶738人,黨員43人。耕地200畝,山林1.96萬畝,果園800畝,房產2.8萬平方米。

  是梅列區三個城中村之一。建立和完善村民退休金制度、醫療保障制度、獎學金制度和優撫金制度。創辦文技校、婚育學校、老年學校、文化站、圖書室等,建立村民代表議事制度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規范和完善了村規民約,村務管理走上了規范化、制度化軌道。曾榮獲全國計劃生育協會先進單位、全國財務規范化示點村、省級明星村、省級老年協會先進單位、省級文明村等榮譽稱號。

  農歷除夕制作米果、糍粑慶祝新春佳節,端午節包粽子劃龍舟;六月初一至十五舉辦廟會。

  位于市區沙溪河西岸,與列東街道隔河相望,列東、梅列、徐碧三座大橋連通沙溪兩岸,具有得天獨厚的生產生活環境。區域面積56.17平方公里,下轄8個社區居委會、2個行政村,戶籍人口4.0萬人,暫住人口約0.73萬人。轄內有國家、省、市、區屬企事業單位及民營企業270多家。

  街道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呈現三大特色,即豐富的人文資源。列西歷史文化底蘊渾厚,擁有正順廟、謝佑將軍廟、天后宮、列西古城門、五仙姑廟等10多處風景名勝,是休閑、朝圣的好去處;優越的人力資源。本地居民有從事商貿、營銷、餐飲服務的傳統,具有豐富的商貿、營銷、管理、服務等經驗,是發展列西不可忽視的力量。同時,列西房租低廉,手工加工企業多,就業機會大,是外來務工人員的理想聚集地,數以萬計的外來流動人口為城市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寬松的發展環境。工業起步早、基礎厚,轄區大中型企業達30多家,其中福建省最大的鋼鐵企業和福建梅列經濟開發區落戶列西,擁有冶金、化工、煤炭、機械、紡織、塑料、建材、林產品加工等工業企業;市郊農業“三場”是市區主要果蔬種植基地和各種畜禽養殖基地。多年的舊城改造,建成水榭新城、盛景嘉園、濱江新城等一批依山傍水、寬領域的高尚住宅區。

  曾榮獲市文化先進鄉(鎮、街道)、市第九屆文明單位、市平安街道、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獲得市重點鄉鎮工業發展競賽三等獎。

  完善列西區域專業商貿規劃,以西江濱路為主體打造三明風情街路、以列西街為主體打造文化休閑街路、以工業北路為主體打造建材五金街路,列西將日益成為客商理想的投資選擇地。

  位于梅列大橋西端南側,是列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住戶4121戶12012人,黨員47人。片內有市博物館、列西街道辦事處等機關事業單位。

  社區經上世紀90年代實施列西舊城改造,面貌煥然一新。社區成立紅燭志愿社、社區居民之家,組建多支社區業余文化隊伍,多次在市區文體活動中獲獎。片內的正順廟有700多年歷史,為第六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三明博物館,館藏文物300多件,展出了三明人民在各個革命時期進行不屈不撓斗爭的光榮歷史,是三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位于梅列大橋西端西北側,住宅樓62幢,住戶1406戶3869人,黨員31人。片內有三明市實驗中學、梅列區醫院等企事業單位,私企120余家。

  片區經近幾年來實施舊城改造,建成水榭坊、龍崗坊、盛景嘉園商住區及安置房,樓幢具有時代氣息。梅列大橋引橋開通,出行更加便捷;片內有雙語幼兒園、市實驗中學、好多多超市;社區成立新居民之家——黨員服務站,開通紅星服務熱線,完善小區“三防”設施。以茶、古玩、字畫為特色的三明茶街落戶盛景嘉園,凸顯其區域價值和文化魅力。

  東起工業北路,西至三鋼高速線材廠,南接青山社區、北抵北山新村,住戶472戶1312人,黨員8人。

  處于城鄉結合部,流動人口較多。居委會成立社區非正規勞動組織,為“4050”、“4555”人員辦理社保養老保險補貼,真誠為下崗失業人員排憂解難。

  東起沙溪河畔,西連翁墩后山,南接徐碧大橋西頭,北抵陳大鐵路道口,住戶835戶2368人,黨員25人,片內有中石化油庫、三明車站東站等企事業單位。

  原屬三明水泥廠廠礦社區,居民百分之八十是廠礦職工和家屬,下崗退休人員多。社區積極謀劃“社區服務新干線——三社兩陣地”工程的創建,一是先鋒社:建立教育管理服務黨員系統工作機制;二是讀書社:圍繞相關主題開展讀書學習教育;三是同心社: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再就業技能培訓服務,成立全市第一個“社企就業互助聯誼會”,解決就業問題。春蕾陣地:旨在培養青少年和學生優良品質;夕陽陣地:優化活動資源,讓老年人來社區活動更加便利。三明水泥廠“退城入園”,濱江新城、三明城市物流園等建成,使翁墩社區成為城市一道風景線。

  南起三鋼集團公司大門、北抵列西道口內的辦公場所及居民生活片區,住宅樓134憧,住戶5266戶14743人,黨員39名。片內有三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市第五醫院、市第十中學、青山小學、三鋼公安分局、市七0五臺等企事業單位。

  由原三鋼公司青山、鋼花、創新三個居委會整合而成,居民主要是三鋼集團公司職工和家屬。社區依托三鋼的文體館、俱樂部、圖書館、游泳池、健身房等文化娛樂場所,開展各類文體活動,豐富和活躍了社區居民業余生活。社區規范化管理,建立數據庫,實現無紙化辦公。堅持“共駐共建,資源共享”,為三鋼片區居民提供良好的社區服務。

  曾榮獲省社區建設示范社區、省文明社區、省充分就業先進單位、省巾幗文明崗等榮譽稱號。

  位于三鋼小高爐片區,住宅樓133幢,住戶3329戶10096人,大部分是三鋼(集團)公司的職工和家屬,現有黨員 16人。

  原屬廠礦社區,生活設施齊全,社區內有中學、小學、幼兒園、醫院門診部、郵政金融、農貿市場、室內老年活動中心、職工之家、公園。“搭建社區網絡平臺,凝聚共駐共建合力”是社區特色工作,社區以網絡為核心,適時發布社區政務、事務及中心工作信息,讓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建設。

  位于三明市郊,離市區12公里,住宅樓30幢,住戶600多戶1998人,黨員12人。片內有小蕉軋鋼廠、小蕉農場、小蕉小學等單位。

  屬城效型社區,居民主要是三鋼小蕉軋鋼廠職工和家屬。片內環境優美,生活設施完善,有公園、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文體活動中心、小蕉文化廣場、多功能塑膠體育場、警務室、小學、幼兒園、農貿市場等;社區成立民兵管樂隊、業余南音演唱隊、籃球隊并參加省、市、區文體比賽獲得佳績,豐富了社區居民生活;社區正逐步建設成人際關系融洽、環境舒適優雅、管理規范有序、服務完善的和諧社區。

  曾榮獲全國文化先進社區、省高質量高標準文明安全小區、省科普示范社區等榮譽稱號。

  社區與轄區單位臺江林業采育場長期形成息息相關、資源共享關系。社區居民百分之八十為老年人,且殘疾人較多;社區積極組建黨員、團員志愿者建立困難群眾幫扶臺帳,落實“一幫一”幫扶責任制,對群眾的幫扶工作做到全方位覆蓋。建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

  位于城區沙溪河西岸,面積約14平方公里,轄封侯、富華、仁義、新村、翁墩6個村民小組(片區),住戶680戶1695人,黨員65人。

  是梅列區三個城中村之一。建立和完善村民退休金制度、醫療保障制度、獎學金制度和優撫金制度。依托區位優勢,市區借舊城改造契機,發展房屋租賃;遠郊依托三鋼和梅列經濟開發區,發展下游企業和配套生產;近郊發展農家休閑度假及第一產業。

  傳統端午節賽龍舟成為三明節日盛景。有正順廟、謝佑將軍廟、天后宮、列西古城門、五仙姑廟等古建筑。長亭小調口頭相傳流傳至今。

  位于三明市西郊,距離市中心10公里,農戶75戶278人,耕地815畝,山林1.76萬畝,其中毛竹1000畝,果園124畝。

  屬丘陵地帶,群山環抱。上世紀70年代,三明鋼鐵廠在此建立軋鋼廠,開辟三鋼到小蕉的公路,農業部門在村中建立漁牧場、園藝場和林場。梅列經濟開發區的開發和小蕉公路的建成,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富余勞動力離土不離鄉,主要在周邊企業上班。小蕉新農村建設修建性詳細規劃已編制完成,未來的小蕉片區將呈現一幅廠房林立、城鄉風光的景象。村內有宋至元代古窯址。

  位于三明市區北大門,轄區面積28.82平方公里,下轄五路、東乾、乾龍、重化、碧湖5個社區居委會,徐碧、后洋、洋山、廖源4個行政村,1個小溪農場,戶籍人口1.9萬人,暫住人口約1.07萬人。轄內有國家、省、市、區屬企事業單位及民營企業300多家。

  徐碧街道緊緊抓住三明城市“北擴”大投入、大開發、大提升歷史機遇,深入實施項目帶動戰略,著力打造宜居新區、商務新區、工業新區。隨著廈工三重、三農公司等企業的“退城入園”,轄區新建徐碧新城、貴溪洋新區、上河城、時代景園等中高檔房地產項目,是我市目前投資總量最大、建設規模最大的城市建筑群項目,將把徐碧建成集商、住、文、娛于一體新城區。全街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4家。

  曾榮獲第二屆省科普先進街道、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先進單位、市文明單位、市平安街道、市關心下一代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東起列東街,西至江濱北路,南接徐碧大橋,北抵重化社區居委會,住宅樓42幢,住戶1325戶3993人,黨員33人。片內有三明八中、梅列二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區教師進修學校、區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等單位。

  以社區服務站為龍頭,建立再就業工作站、民政救助站、殘疾人綜合服務站、計生服務站、綜治服務站、黨員聯絡站、退管人員服務站等,形成方便快捷的“半小時便民服務圈”。組織成立志愿者服務隊、健身娛樂隊、書畫攝影協會等組織,不斷豐富居民業余生活。

  曾榮獲省、市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先進單位,市文明安全小區、市衛生示范片區等榮譽稱號。

  西至新市北路,南接東新五路,北抵東乾路,住宅樓131幢,住戶1445人,黨員11人。片內有時代錦園、丹蓉新村、供電生活二區等小區。

  處于城鄉結合部,轄內出租屋和暫住人口多,社區開展警民共建,在全市率先推行流動人口“旅館式”管理模式,是我市加強流動人口管理的先進典型。

  東起新市北路,西至列東街,南接東新五路,北抵重化社區,住宅樓84幢,住戶2992戶7969人,黨員38人。片內有市安全局、司法局、商檢局、高速交警支隊及閩中汽車城、區檢察院、徐碧街道辦事處等機關企事業單位。

  是徐碧街道共建單位最多的中心社區,片內有各種文體活動場所、綜合市場、大型超市、幼托中心、老人活動中心。共有興園一路、興園二路、興園三路、興園四路、興園五路、新碧路等小街巷路6條。

  位于三明市北大門,沿街1.1公里,住宅樓50幢,住戶1560戶4505人,黨員376人。片內有市公交公司、市機電技校、東新小學等企事業單位。

  屬廠礦福利型社區,主要管理廈工三重和福建三農集團有限公司的職工樓幢。企業搬遷改制后,其退休、下崗黨員全部納入社區管理,黨員人數眾多,2009年4月社區成立黨委。片內有綜合市場、籃球場、健身房、居民活動室、幼兒園、老人活動中心、公交線路終點站等,為居民生產生活和出行提供了便利。正在興建的徐碧新城座落片區。

  位于市區北,范圍從碧口至中銀斑竹電站。住戶266戶667人,農戶46戶135人,黨員8人。片內有健盛食品、盛安機械、原林汽車服務、碧湖木業、閩豐通信、碧海乳業、博豐生物、三明勞教所、市垃圾處理廠和汽車檢測站等企事業單位。

  205國道貫通片區,同時毗鄰京福高速公路,交通便捷。片內碧湖開發區是我區較早開發工業園,以非公企業為主。新開發的高檔住宅區——上河城成了片區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小區內建有學校、醫院、賓館、超市、文化娛樂、運動場及商業步行街,居住環境理想。

  曾榮獲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先進單位、區計劃生育協會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位于三明市區碧湖205國道旁,轄區面積0.5平方公里,住戶32戶148人。

  擁有山林1000多畝,其中杉木林800畝、毛竹林250畝,山地400畝,魚池100畝。無公害枇杷基地400畝具有早、中、晚熟品種。榮獲省無公害農業產品枇杷基地稱號。

  位于三明市北大門,轄徐碧、貴溪洋、碧口3個自然村,農戶510戶1198人,黨員53人。山林9143畝。

  是梅列區三個城中村之一,已列入舊城改造。建立和完善村民退休金制度、醫療保障制度、獎學金制度和優撫金制度。利用城中村的地理優勢,通過場地、房地產開發、租賃發展集體經濟。榮獲第九屆區級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距離市區7公里,海拔400米,轄前坑、后坑、下坑和后洋4個自然村,農戶85戶330人,黨員16人。耕地641畝,山林6128畝。

  交通便利,位于205國道邊,村村通水泥路。農業以種植毛竹和柑桔為主。擁有2座水電站,裝機容量325千瓦。建有農家書屋,豐富村民文化生活。曾榮獲區文明村稱號。

  位于虎頭山腰,是梅列區唯一少數民族村(畬族),轄洋山、西山洋、虎頭山和大窠4個自然村,農戶96戶342人,黨員17人。林地4250畝,毛竹870畝,果樹480畝,耕地620畝。

  主要有柑桔、毛豆、西瓜、桃子、梨子、枇杷、冬筍、筍干、香菇、紅菇等農副產品。洋山湖生態綜合開發項目已立項,大窠自然村“農家樂”成為市民周末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曾榮獲區計生協會先進單位稱號。

  距市區9公里,轄廖源、大丘岌和桃坪3個自然村,農戶102戶429人,黨員17人。林地5412畝,毛竹1277畝,農田632畝。

  交通便捷,全路段水泥路與205國道相通。主要種植水稻、柑桔和毛竹,擁有水電站1座。3個自然村全部實現移動通訊信號覆蓋。曾榮獲市級文明村、區計生協會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原名梅列區瑞云新區、三明市瑞云工業園。2006年3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國家發改委公示,升格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并更名為福建梅列經濟開發區。2008年2月經省經貿廳批準,開發區被確定為全省12個循環經濟示范園區之一。經過近7年的開發建設,經濟開發區形成“一區五園”開發格局,一區即經濟開發區,五園即小蕉工業園、三明城市物流園、高源工業園、碧湖工業園、洋溪工業園。

  小蕉工業園:位于三明市西北的小蕉,總規劃用地面積1275公頃,其中工業用地722公頃,人口規模5萬人,主要發展冶金壓延與金屬加工、建材加工、化工產業以及循環經濟產業,現收儲土地6000畝,開發“三通一平”4000畝。入駐企業40家,建成投產28家,在建12家,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48億元。

  三明城市物流園:位于三明市區西側的翁墩,緊鄰京福高速三明連接線個功能區,即汽車綜合貿易區、汽車維修中心區、汽車運輸物流區、工業倉儲物流區、農林產品物流區和成品油倉儲區。已開發土地1000畝,引進項目25個,建成投產項目4個,在建8個,2009年實現銷售收入2.9億元。

  高源工業園:位于三明陳大鎮大源村,規劃用地面積1平方公里,已開發“三通一平”土地1400畝,引進項目30家,建成投產26家,在建4家,重點發展機械加工產業,2009年實現工業產值12億元。

  碧湖工業園:位于徐碧街道碧湖,是我區較早開發的工業園。該園以非公企業為主,企業品牌優勢突出。有中國馳名商標“明健盛”的健盛食品有限公司,省級著名商標“盛安”的福建三明盛安機械有限公司,省級著名商標“閩牛”的三明市閩牛乳業有限公司,以及閩豐通信、博豐生物、原林汽車服務、碧湖木業等十幾家非公企業,成為我區經濟發展的帶動區、體制和科技創新試驗區,三明市科技孵化中心坐落園區。

  洋溪工業園:位于洋溪鄉轄區,初步形成以機械鑄造、食品加工為主的產業格局,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家,其中擁有“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三明市十佳成長型出口創匯企業”等榮譽稱號的華盛集團三明冷凍食品有限公司,該公司是全省唯一入選全國實施檢驗檢疫綠色通道制度食品企業,其烤鰻產品主要出口日本,出口量居全國同行業第一。金圣特鋼公司擁有先進的鑄造、機械加工技術和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是中國化工裝備總公司下屬硫化機定點配套企業,生產風力發電機組鑄造部件,年產水力、風能、核能發電設備鑄鋼部件1.5萬噸、不銹鋼鑄件3000噸。

  經濟開發區地形以山陵重丘為主,主要依托三鋼(集團)公司、廈工三重等大中型企業進行開發建設和引進項目,形成以冶金壓延、機械加工、建材加工和化工為主的上下游配套產業和“三廢”利用產業,循環經濟特點和效益顯著。目前循環經濟項目占百分之六十,達到26家,每年消化三鋼廢鋼渣50萬噸,實現三鋼集團鋼渣的零排放,年實現產值2400萬元。同時,開發區利用三明農林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和農林產品物流產業,全力打造三明海峽兩岸農林產品集散中心,帶動一產、三產的發展。

  加大硬件環境建設。2005年投資6000萬元修建通往市區的小蕉公路;2004年、2006年新建高源和小蕉11萬伏變電站兩座;2006年完成高源供水設施建設;2008年完成小蕉供水設施建設;2002-2009年逐年配套園區路網、擋墻、排水、綠化、電網等建設;2008年完成小蕉垃圾中轉站和公廁建設,市規劃局梅列經濟開發區規劃分局成立;2009年完成物流園臨時供水設施建設。

  加大軟件環境建設。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市直部門大力支持下,區委、區政府在規劃建設上突出循環經濟,政策資金上積極扶持,體制機制上支持創新,干部管理上配備一批能創業干事的人才隊伍,舉全區之力支持開發區建設,使開發區成為市區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關閉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