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不如八百現。”這是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廣為流傳的民間諺語,大意是以和為貴,各讓一步。
2024年元旦假期剛過,將樂縣“一站式”多元調解中心的調解員劉開平就接待了一起糾紛的當事人。
“花幾個月時間打官司賠一千塊,費時費神,沒多大點兒事,何必對簿公堂?不要慪氣。”劉開平一邊燒水泡茶,一邊開導涉事雙方。
1月4日下午,調解員劉開平(右二)和法官肖慶亮(右一)正在調解一起民事糾紛。人民網 葉青卿攝
一起參與調解的,還有將樂縣人民的法官肖慶亮。2022年10月,將樂縣委政法委牽頭、司法、信訪、公安、婦聯等10家單位,共同組建“一站式”多元調解中心。成員單位采取常駐、輪駐、隨駐3種方式進駐調解中心,協同參與調解工作。
案內三尺法,門外四時春。“在矛盾糾紛出現時,我們盡量通過調解來化解,避免將糾紛升級為法律訴訟。”肖慶亮說。
從源頭上化解糾紛矛盾,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這就是訴源治理。正因為此,將樂縣“一站式”多元調解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也是“將樂縣訴源治理中心”,構建信訪、援助、調解、立案以及速裁等全鏈條解紛機制。
將樂縣“一站式”多元調解中心的一面墻上掛著十個成員單位的標識,便于來訪群眾快速選擇判斷。人民網 葉青卿攝
中心正式掛牌后不久,將樂縣一名工人在安裝門窗時不慎墜樓死亡,從江西趕來的家屬與門窗店老板、裝修公司老板發生激烈爭執,各方對責任認定、死亡賠償數額意見差距極大,情緒十分激動,矛盾一觸即發。
中心得知消息后及時聯合司法、應急、民政等部門,各方協同調解。調解員在法官的指導下對案件進行分析研判,幫助當事人合理預判案件結果,運用“背靠背”、上門釋法說理等多種方式進行調解,于事故發生15日后促成涉事三方達成一致意見,簽訂了調解協議書,并向將樂縣人民提交了司法確認申請。至此,這起因高空作業墜亡引發的矛盾糾紛案件順利化解。
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調解是具有的矛盾糾紛化解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矛盾,推動基層治理從“化訟止爭”到“少訴無訟”。
“源頭預防為先、非訴機制挺前、裁判終局,這是訴源治理的核心,需要各個部門、協同合作,共同預防解決。”將樂縣人民組、院長張文旺表示,“將樂縣委縣政府給政策、給場地、給資金、給人力,非常給力。”
數據統計,2023年該中心累計接待來訪群眾518批569人次,受理法律援助119起,調解各類矛盾糾紛 165起,已成功94件,法律咨詢234件,實現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和人民調解的有機結合。
2023年9月,在浙江考察時指出:“要堅持好、發展好‘楓橋經驗’,堅持的群眾路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訴源治理正是“楓橋經驗”的理念延展和具象呈現。在距離將樂一百多公里的永安市,訴源治理通過“賦強公證”充分發揮司法、公證在社會矛盾糾紛化解的前端作用。
2023年11月,永安律師熊長江向永安市人民文創園法庭遞交了一個關于合同糾紛的民事起訴狀,他的當事人要求解除合同、支付租金140多萬元。
“解決這類合同糾紛需要兼顧解決企業之間矛盾糾紛的‘效率’和‘質量’。”永安市人民文創園法庭庭長余源建議采用“訴前調解+賦強公證”的解紛方式,邀請永安市公證處共同參與調解。
永安市人民文創園法庭“公證調解室”內,法官和公證員正在調解糾紛。受訪單位供圖
何為“賦強公證”?指的是公證機構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依法對符合條件的債權文書,賦予其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特殊公證活動。
“若經過訴前調解,民商事糾紛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后,其中一方未能履約,另一方可憑借經過賦強公證的債權文書直接向人民申請強制執行,無需經過訴訟,與生效裁判文書、仲裁裁決書具有同等的執行效力。”永安市公證處主任沈潔如是說。
法官和公證員了解到,雙方企業都面臨短期資金困難,同時都真誠表達了要求繼續履行合同的愿望,僅用8天的調解,雙方當事人就達成調解協議,承租方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前期欠款,永安市公證處根據雙方申請,對該調解協議出具賦強公證文書,圓滿化解糾紛。
另一位受益于賦強公證的永安市某染料企業法人謝某表示,自己實在拉不下面子和合作了十幾年的生意伙伴打官司,通過賦強公證,對方按調解協議分期支付了拖欠的貨款。“和氣生財,我們現在還是朋友,繼續做生意。”謝某欣喜地說。
“賦強公證不僅讓人民群眾在解決糾紛模式上的選擇更多、效率更高,成本還更低。”永安市人民組成員潘昕算了一筆賬,“賦強公證只需按標的額0.12%的標準收取公證費,即便加上出具強制執行證書的費用,合起來約為訴訟費用的七分之一。”
自2023年4月18日,永安市人民文創園法庭聯合永安市公證處共同推出“訴前調解+賦強公證”訴源治理新模式,截至目前,委托訴前調解24件,成功調解16件,無一起經過賦強公證的案件進入執行程序。
以源頭治“專項”,訴中治“空轉”,訴后重“釋法”為抓手,三明兩級全力打造“訴前—訴中—訴后”全流程“四源共治”(訴源、案源、執源、訪源)體系。2023年,三明全市新收訴源案件32371件,全市常住人口萬人成訟率同比下降6.98%,新收訴源執源類案件總降幅居全省第一位。
2024年1月11日,三明市中級人民組、院長陳楓在三明市十四屆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作三明中院工作報告,其中專門介紹了積極推進“四源共治”有關情況——創新推出金融糾紛訴源治理示范中心、婚戀家庭糾紛訴源治理協同中心等一批前端化解機制;形成尤溪“1156”解紛、將樂“擂茶調解法”、清流“鄉賢+”調解、沙縣和寧化“一城(鄉)一法官”等特色品牌;以明溪異步調審法為重要內容的明溪“預防化解涉僑糾紛工作法”入選104個全國“楓橋式工作法”,沙縣“舌尖楓橋”、建寧“種業糾紛三端共治”、泰寧“背包法庭”、大田“跨域共享法庭”等入選三明“楓橋式工作法”。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我們推動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就地實質性化解,止‘訴’于‘源’,因地制宜探索創新治理舉措,最大限度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陳楓表示,三明將繼續立足實際踐行“楓橋經驗”,努力實現百姓和順、城鄉和美、社會和諧,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三明、法治三明作出積極貢獻。
“一千不如八百現。”這是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廣為流傳的民間諺語,大意是以和為貴,各讓一步。
2024年元旦假期剛過,將樂縣“一站式”多元調解中心的調解員劉開平就接待了一起糾紛的當事人。
“花幾個月時間打官司賠一千塊,費時費神,沒多大點兒事,何必對簿公堂?不要慪氣。”劉開平一邊燒水泡茶,一邊開導涉事雙方。
1月4日下午,調解員劉開平(右二)和法官肖慶亮(右一)正在調解一起民事糾紛。人民網 葉青卿攝
一起參與調解的,還有將樂縣人民的法官肖慶亮。2022年10月,將樂縣委政法委牽頭、司法、信訪、公安、婦聯等10家單位,共同組建“一站式”多元調解中心。成員單位采取常駐、輪駐、隨駐3種方式進駐調解中心,協同參與調解工作。
案內三尺法,門外四時春。“在矛盾糾紛出現時,我們盡量通過調解來化解,避免將糾紛升級為法律訴訟。”肖慶亮說。
從源頭上化解糾紛矛盾,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這就是訴源治理。正因為此,將樂縣“一站式”多元調解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也是“將樂縣訴源治理中心”,構建信訪、援助、調解、立案以及速裁等全鏈條解紛機制。
將樂縣“一站式”多元調解中心的一面墻上掛著十個成員單位的標識,便于來訪群眾快速選擇判斷。人民網 葉青卿攝
中心正式掛牌后不久,將樂縣一名工人在安裝門窗時不慎墜樓死亡,從江西趕來的家屬與門窗店老板、裝修公司老板發生激烈爭執,各方對責任認定、死亡賠償數額意見差距極大,情緒十分激動,矛盾一觸即發。
中心得知消息后及時聯合司法、應急、民政等部門,各方協同調解。調解員在法官的指導下對案件進行分析研判,幫助當事人合理預判案件結果,運用“背靠背”、上門釋法說理等多種方式進行調解,于事故發生15日后促成涉事三方達成一致意見,簽訂了調解協議書,并向將樂縣人民提交了司法確認申請。至此,這起因高空作業墜亡引發的矛盾糾紛案件順利化解。
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調解是具有的矛盾糾紛化解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矛盾,推動基層治理從“化訟止爭”到“少訴無訟”。
“源頭預防為先、非訴機制挺前、裁判終局,這是訴源治理的核心,需要各個部門、協同合作,共同預防解決。”將樂縣人民組、院長張文旺表示,“將樂縣委縣政府給政策、給場地、給資金、給人力,非常給力。”
數據統計,2023年該中心累計接待來訪群眾518批569人次,受理法律援助119起,調解各類矛盾糾紛 165起,已成功94件,法律咨詢234件,實現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和人民調解的有機結合。
2023年9月,在浙江考察時指出:“要堅持好、發展好‘楓橋經驗’,堅持的群眾路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訴源治理正是“楓橋經驗”的理念延展和具象呈現。在距離將樂一百多公里的永安市,訴源治理通過“賦強公證”充分發揮司法、公證在社會矛盾糾紛化解的前端作用。
2023年11月,永安律師熊長江向永安市人民文創園法庭遞交了一個關于合同糾紛的民事起訴狀,他的當事人要求解除合同、支付租金140多萬元。
“解決這類合同糾紛需要兼顧解決企業之間矛盾糾紛的‘效率’和‘質量’。”永安市人民文創園法庭庭長余源建議采用“訴前調解+賦強公證”的解紛方式,邀請永安市公證處共同參與調解。
永安市人民文創園法庭“公證調解室”內,法官和公證員正在調解糾紛。受訪單位供圖
何為“賦強公證”?指的是公證機構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依法對符合條件的債權文書,賦予其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特殊公證活動。
“若經過訴前調解,民商事糾紛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后,其中一方未能履約,另一方可憑借經過賦強公證的債權文書直接向人民申請強制執行,無需經過訴訟,與生效裁判文書、仲裁裁決書具有同等的執行效力。”永安市公證處主任沈潔如是說。
法官和公證員了解到,雙方企業都面臨短期資金困難,同時都真誠表達了要求繼續履行合同的愿望,僅用8天的調解,雙方當事人就達成調解協議,承租方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前期欠款,永安市公證處根據雙方申請,對該調解協議出具賦強公證文書,圓滿化解糾紛。
另一位受益于賦強公證的永安市某染料企業法人謝某表示,自己實在拉不下面子和合作了十幾年的生意伙伴打官司,通過賦強公證,對方按調解協議分期支付了拖欠的貨款。“和氣生財,我們現在還是朋友,繼續做生意。”謝某欣喜地說。
“賦強公證不僅讓人民群眾在解決糾紛模式上的選擇更多、效率更高,成本還更低。”永安市人民組成員潘昕算了一筆賬,“賦強公證只需按標的額0.12%的標準收取公證費,即便加上出具強制執行證書的費用,合起來約為訴訟費用的七分之一。”
自2023年4月18日,永安市人民文創園法庭聯合永安市公證處共同推出“訴前調解+賦強公證”訴源治理新模式,截至目前,委托訴前調解24件,成功調解16件,無一起經過賦強公證的案件進入執行程序。
以源頭治“專項”,訴中治“空轉”,訴后重“釋法”為抓手,三明兩級全力打造“訴前—訴中—訴后”全流程“四源共治”(訴源、案源、執源、訪源)體系。2023年,三明全市新收訴源案件32371件,全市常住人口萬人成訟率同比下降6.98%,新收訴源執源類案件總降幅居全省第一位。
2024年1月11日,三明市中級人民組、院長陳楓在三明市十四屆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作三明中院工作報告,其中專門介紹了積極推進“四源共治”有關情況——創新推出金融糾紛訴源治理示范中心、婚戀家庭糾紛訴源治理協同中心等一批前端化解機制;形成尤溪“1156”解紛、將樂“擂茶調解法”、清流“鄉賢+”調解、沙縣和寧化“一城(鄉)一法官”等特色品牌;以明溪異步調審法為重要內容的明溪“預防化解涉僑糾紛工作法”入選104個全國“楓橋式工作法”,沙縣“舌尖楓橋”、建寧“種業糾紛三端共治”、泰寧“背包法庭”、大田“跨域共享法庭”等入選三明“楓橋式工作法”。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我們推動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就地實質性化解,止‘訴’于‘源’,因地制宜探索創新治理舉措,最大限度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陳楓表示,三明將繼續立足實際踐行“楓橋經驗”,努力實現百姓和順、城鄉和美、社會和諧,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三明、法治三明作出積極貢獻。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