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縣位于東經116°20′至117°2′、北緯25°28′至26°40′之間,地處福建省西部,武夷山東麓,是福建通往江西的一大要沖。
全境屬于閩贛臺地大面積抬升區的相對下陷地帶,地勢由西向東遞降,并形成由北到南五條地帶性地貌,低山、丘陵、盆地占全境總面積的96%。縣城海拔320米。
境內溪河縱橫分注四方,流入閩、贛、韓三江。主要河道東溪、西溪會合于縣城東郊,稱翠江,縣城所在地稱翠江鎮。寧化縣屬中亞熱帶山地氣候,年平均氣溫 15-18℃,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春季長達四個月,無霜期214-248天,年平均降水量1700-1800毫米,年均日照1757小時,為發展農、林、牧各業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寧化擁有耕地44萬畝,是國家和省商品糧基地縣,年產稻谷2.2億公斤以上。蓮子、辣椒、薏仁米、茶葉、食用菌、水果、獼猴桃、魔芋等農副土特產品,產量高、品質優良。其中辣椒干為閩西“八大干”之一,名揚海內外;河龍米及延祥茶等歷史上被列為貢品。
寧化是全省最大的烤煙生產基地、是全國八大烤煙生產基地之一,種植面積、產量等居全省首位。煙葉質量好,已進入多種名牌卷煙的配方。
寧化是全國南方56個重點林區縣之一。全縣279萬畝山地中有林地260萬畝,毛竹32萬畝,森林覆蓋率73.4%。每年可提供商品材10萬立方米以上。境內山地土質松軟肥沃,適宜培育種植竹木、茶果、藥材等多種經濟作物。大宗林產品有松香、松節油、毛竹、筍干、山蒼子、黑木耳、中藥材等。
寧化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寧化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紅軍長征的四個起點縣之一,、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寧化進行過革命實踐活動。1930年1月,著名的古田會議后,同志率部途經寧化時,曾寫下光輝的詞章《如夢令.元旦》。當時全縣13萬人口,參加紅軍的就有13700多人,為革命犧牲6600多人,其中民政部在冊烈士達3300人。解放后被授予少將軍銜的寧化籍將軍有張新華、張雍耿、孔俊彪3人。
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天鵝洞群位于寧化東部的湖村鎮,屬喀斯特地貌。景區以上百個風貌各異的溶洞雄居福建洞群之冠,被稱為中國東南地區罕見的“洞群世界”。現該景區已開發三個溶洞供游覽。其中:天鵝洞縱深5公里,分上中下3層,前后7個大廳49個大景,小廳小景數不勝數;神風龍宮是全省唯一的地下河景觀,長達數華里,泛舟蕩槳于此,猶如進入銀河仙境,令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
寧化是舉世聞名的客家祖地。客家民系是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經過大約從東晉到南宋的900左右年的時間而孕育成熟的。位于寧化西部的石壁村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地域。自東漢開始,已有中原漢人入境定居。唐朝末年,當時由中原遷居到鄱陽湖附近等地的客家先民,為避戰亂,又向贛、閩、粵三省的結合部遷移,并大多數進入寧化,且主要聚居在石壁。后來先民們又以寧化為據點,向外拓殖。客家先民進入寧化定居繁衍的最盛時期,正是客家民系形成時期,自寧化遷播到各地的客家被稱為正宗客家。因此,石壁被稱為“客家搖籃”、“客家祖地”。近幾年來,一批批客家鄉賢懷著對故土的深深眷戀之情,回到這塊神秘的土地上尋根祭祖。為聯誼世界客屬,弘揚客家精神,由海內外著名客家社團首領共同發起,經省、市縣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批準,從1995年起,將每年的10月定為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月,并于 10月16日在石壁客家公祠舉行盛大的公祭儀式。每年一度的世界客屬祭祖大典,吸引了大批海內外客家后裔前來晉謁。
寧化縣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21個原中央蘇區重點縣,是中央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4個起點縣之一,具有許多珍貴的紅色遺存(址)和文物,其中“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紅軍醫院舊址、北山革命紀念園”等3個景點被國家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景點之列。為充分發掘和保護寧化這一珍貴的革命紅色遺產,發展紅色旅游業,寧化縣計劃大力發展以弘揚“蘇區烏克蘭、長征出發地”為主題的紅色旅游產業,現已完成《福建省寧化縣重點“紅色旅游”景區建設方案》的修編和初審,擬建設景區配套干線公路(大跨度交通)、景點基礎設施、景點遺跡遺址修繕與文物維修及布展陳列等3個項目,概算總投資77968萬元,其中景區4條外部配套干線萬元,景區基礎設施項目投資7812萬元,文物維修和布展陳列項目投資2220萬元。該項目建成后,全縣將形成“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廣場—北山革命紀念園—石壁客家祖地—牙梳山自然保護區”及“天鵝洞群國家地質公司—紅軍醫院舊址—湖村蛟湖”等兩條旅游線日游規模,預計每年可增加游客數量30萬人次以上。
唐乾封二年(667)以黃連峒置黃連鎮,開元十三年(725)升為縣,天寶元年(742)改名寧化縣,歷屬建州、汀州府(臨汀郡)、汀漳道。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境內分設寧化、彭湃、泉上蘇區縣。1949年10月21日和平解放,歷屬永安專區、龍巖專區、三明專區(地區)、三明市。1959年2月至1961年6月曾與清流縣并為清寧縣。
1995年,寧化縣轄翠江鎮、泉上鎮、湖村鎮、濟村鄉、城郊鄉、橫鎖鄉、禾口鄉、淮土鄉、方田鄉、安樂鄉、曹坊鄉、治平鄉、中沙鄉、水西鄉、安遠鄉、河龍鄉,5個居委會、207個村委會。
2000年7月6日,三明市人民政府(明政[2000]文122號)批復同意撤銷治平鄉,設立治平畬族鄉,以原治平鄉的行政區域為治平畬族鄉的行政區域,政府駐地不變。調整后,寧化縣轄4個鎮、11個鄉、1個民族鄉:翠江鎮、泉上鎮、湖村鎮、石壁鎮、城郊鄉、城南鄉、濟村鄉、淮土鄉、方田鄉、安樂鄉、曹坊鄉、中沙鄉、水茜鄉、安遠鄉、河龍鄉、治平畬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9843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翠江鎮 46701 泉上鎮 19345 湖村鎮 16175 石壁鎮 28566 城郊鄉 18282 城南鄉 8026 濟村鄉 11898 淮土鄉 24493 方田鄉 8757 安樂鄉 15428 曹坊鄉 20291 治平鄉 10746 中沙鄉 12281 河龍鄉 6974 水茜鄉 23046 安遠鄉 27425
2003年,寧化縣轄4個鎮、11個鄉、1個民族鄉:翠江鎮、泉上鎮、湖村鎮、石壁鎮、城郊鄉、城南鄉、濟村鄉、淮土鄉、方田鄉、安樂鄉、曹坊鄉、中沙鄉、水茜鄉、安遠鄉、河龍鄉、治平畬族鄉。
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1.01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48億元,增長5.4%;第二產業增加值5.50億元,增長23.1%;第三產業增加值7.03億元,增長8.9%。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257萬元,增長58.7%;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7億元,增長13.0%。地方級財政收入完成7453萬元,增長6.6%。其中,地方級一般預算收入6918萬元,增長10%;財政支出18197萬元,增長9.7%。
農業生產。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4538萬元?頃,總產量達到21.08萬噸,比上年增加0.47萬噸,增長2.3%;全年造林30.7公頃,林業產值完成25905萬元,增長5.4%;全年肉蛋奶產量達21159噸,增長3.8%。
工業經濟。全年實現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34252萬元,增長53.8%;工業效益綜合指數103.65%;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30810萬元,增長5.6%;全部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25283萬元,增長21.0%;拉動GDP增長2.6個百分點。
對外經濟。對外貿易平穩增長,全年出口總額180萬美元,增長11.1%。利用外資快速增長,全年新批辦外資、增資項目9項,合同利用外資756萬元,實際利用外資570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80%和32.6%。
交通、郵電和旅游。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完成增加值13607萬元,增長11.3%。交通運輸業平穩發展,全年道路運輸完成客運量356萬人,增長0.6%;客運周轉量18478萬人公里,增長70%;道路貨運量278萬噸,下降9.4%;貨運周轉量9738萬噸公里,增長21.8%。全年郵政業務收入達1125萬元,增長13.6%。旅游業發展邁出新步伐,天鵝洞群成功申報國家地質公園,景區完成經營權整體轉讓,客家祖地對外宣傳成效擴大,全縣接待游客27.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8468萬元。
社會事業。全縣中小學在校學生53123人,中小學適齡少兒按時入學率分別達到99.9%和99.7%,2004年高考本科上線人。科技研究取得新突破,全縣列入省級星火項目1項,市級科研項目2項。質量技術監督得到加強,全縣獲得無公害農產品標志2項,有3家企業通過質量體系認證、1個產品通過產品質量認證。
人民生活。全縣戶籍人口為345723人,比上年末減少394人,減少1.13‰;全縣總戶數90004戶,平均每戶3.84人。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35元,比上年增長3.8%;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923元,增長4.7%。農民人均純收入3350元,比上年增長10.3%;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203元,增長6.4%。城鎮人均住房使用面積38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居住面積41平方米。有9875人參加失業保險,235家單位10223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8811人參加養老保險,低保人數增加到21854人。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