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前,三明只是閩西北山區的一個小縣城,“小小三元縣,三家豆腐店,城里磨豆腐,城外聽得見”,這首民謠反映的就是當時三元縣的狀況。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福建省委做出在三明建設福建省重工業基地的戰略部署,猶如一聲春雷,激起沙溪陣陣波瀾。從此,一家家企業陸續從全國各地遷到三明,一支支建設大軍相繼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三明,麒麟山下、沙溪河畔,點亮了煤油燈,搭起了茅草棚……奏響建設三明的樂章,創造出福建工業建設史上的奇跡。
三鋼、三化,以及熱電廠、水廠等配套工程都在緊張的建設中,但輕工業還沒有著落。一座工業城市的建設,光有重工業可不行。為這事兒,第一任三明市委書記張維茲沒少犯愁,四處申請支援。
這里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雙方是他和時任上海市委書記陳丕顯。1959年夏初,時任上海市委書記陳丕顯到三明參觀煉鋼、煉鐵車間。看到幾十名健壯的工人在高爐基地上揮汗如雨時,三明市委書記張維茲趁機問道:“我們這些小伙都還不錯吧?”“哦?”陳丕顯還未反應過來,張維茲接著問:“陳書記,能不能從上海支援我們一些輕紡工業,這里都是重工業,男工多,輕紡企業女工多,到三明不愁找不到好小伙,也免得三明的小青年老打光棍嘛。”陳丕顯被逗得哈哈大笑,“你這是在挖我的墻角呀”,但他還是愉快地接受了張維茲點的“鴛鴦譜”。
1970年,上海國棉二十六廠遷到三明市,規模在當時是數一數二的。上海市和福建省為此組織了有35個單位參加的搬遷工作大會戰。上海鐵路部門還專門成立了“聯運指揮部”。按照“邊基建、邊搬遷、邊安裝、邊生產”的原則,上海紡織局組成15個單位、10多支安裝隊、60多名工人趕赴三明支援設備安裝。與此同時,為保證整個搬遷工作順利進行,廠內建立了宣傳、組織、后勤、運輸等工作小組,進行大規模的拆遷搬廠。
1970年12月15日,就在第一批職工到達三明后不久,紡織廠第一條生產線順利開工,三明從此擁有第一家紡織廠,三明紡織企業也開始走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道路。緊接著第一條生產線的投產,第二、第三條生產線投產直至全廠生產走上正軌。可以說,三明紡織廠正式投產,為三明的紡織業乃至全省紡織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