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發布的2024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憑借卓越的業績和強勁的發展勢頭,紫金礦業連續4年上榜,今年居第364位,較去年上升了9位。紫金礦業2024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公司業績指標再創歷史新高,實現營收1504億元,歸母凈利潤151億元,同比增長46.4%。
上杭依托資源但不依賴資源,依托紫金卻不只有紫金,通過主動轉型,大力發展制造業、新興產業。經過30載辛勤耕耘,上杭打造出了一條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公有制經濟發展道路,做大做強縣屬國企,以此引領和撬動民營企業發展,推動要素聚變,實現產業裂變,為上杭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富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紫金礦業是從紫金山金銅礦山起步。在企業發展初期,上杭當地在人才支撐、人才引進、、企業利潤留成等方面實行“一企一策”“放水養魚”,為紫金礦業做大做強創造了寬松的發展環境。
上杭率先在龍巖市范圍內開始了縣域“三資”運作的嘗試和探索。1992年9月,上杭引進陳景河擔任上杭縣礦產公司總經理,1993年著手將“上杭縣礦產公司”改組為“福建省上杭縣紫金礦業總公司”。
對紫金山的開發就從1993年開始。到1999年的7年時間里,紫金礦業將一座原先被認為低品位沒有開采價值的小型金礦做成中國最大最賺錢的單體黃金金礦。
“沒有股份制改革就沒有紫金的今天!”回憶起紫金篳路藍縷的發展歷程,紫金股份制改革親歷者之一黃連池感慨道。
由于紫金山開采難度大、成本高、周期長,上杭縣財政拿不出資金,通過股份制改革募集資金成為唯一出路。
1997年6月,當時任上杭縣體改委主任的黃連池帶領工作組到紫金礦業幫助體制改革。經過研究,第一次提出了企業改制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成立有職工參股的“有限責任公司”;第二步,建立有社會法人參股的“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步,上市。
彼時,中國國企改制的浪潮也沖擊著上杭縣這個小縣城。的十五大掀開了國企大規模改制的序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浪潮在中國大地上奔涌,到1998年,不少企業完成了產權改造。
1998年12月30日,紫金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完成了工商登記,紫金職工占股10%,礦區周邊4個鄉鎮占股4%,國有股占86%。其中,4%的周邊鄉鎮股份,讓周邊鄉村分享紫金礦業發展的同時,也取得周邊鄉村的支持。
2000年8月26日,福建省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3年12月,紫金在香港H股上市,融資13億元;2008年4月,紫金在上海A股上市,融資近100億元。股份制改革讓紫金擁有了通暢的融資渠道,依托強勁的現金流和優質資產,公司多處收購礦山,礦產資源大幅提升。
股份制改革后,紫金實現了政企分開,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上杭縣政府是監管者,是服務者,而不是對企業經營大包大攬的獨斷者。
上杭縣財政局局長郭東亮說:“作為紫金礦業的大股東,上杭縣充分授權,主要把方向、管干部、守底線,不直接參與企業經營,不代替企業做事務性決策。”
“按照市場化機制發展國有企業,既保持國有企業的規范性,又具備民營企業的高效靈活。”郭東亮介紹,上杭縣只提供指導性意見建議,除重大事項需報縣委縣政府研究外,公司董事會及管理層根據市場和企業實際情況作出決策和實施舉措。
“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公司日常決策和經營均由董事會決定。”郭東亮表示。
紫金嚴格實施上市公司管理制度,按市場化經營,提升了決策的自由度和效率。收購西藏巨龍銅業時,紫金與許多大型國有企業一同競爭,但其他競爭對手內部流程審批緩慢,而紫金經由董事會決策后便馬上付定金,完成收購。
但政企分離并非放任企業野蠻生長,而是“放管服”相統一。目前,上杭縣政府仍是紫金的第一大股東,國有資本對紫金重大發展事項有所把控。
上杭縣政府先后委派了6位國有產權代表進入紫金,嚴格落實國有產權代表報告制度。每季度召開一次國有產權代表座談會,報告紫金近期的重大經營事項,反饋需要縣委縣政府、各部門協調的事項。針對國有產權代表需要報告或備案的事項,上杭縣也做了清晰規定,除涉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資產股權變動、重大人事變動等事項需要請示外,大部分經營決策活動只需事前報告或事后備案,緊急事項甚至可以口頭報告。
對紫金的簡政放權,一直在路上。去年,上杭縣修訂了《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有產權代表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把原來任何境外投資都需報批修改為金額大于20億元需報批;境內單筆投資、收購或出售資產金額由原來大于5億元需報批修改為大于30億元。
在暢通的溝通機制下,即使是重大的請示性事項,上杭縣委縣政府的辦理流程也十分快速。今年6月,紫金就H股再融資提請上杭縣委縣政府,通過該事項需要召開3場會議,由于此前已有溝通,3場會議在提請當日便全部召開完畢。
郭東亮說:“通常情況下,走完這些程序可能需要大半個月,而我們只花了一天,有效幫助企業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
的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構建一批新的增長引擎。上杭因國企而興,也深知國有資本、優勢產業在過去和未來發展中的重要性。
上杭的特色資源,是紫金山金銅礦。上層是金礦,下層是銅礦,紫金山也被形象地稱為“銅娃娃戴著金帽子”,是當地人的致富“金娃娃”。
背靠紫金山,發展靠紫金。過去一段歷史時期,伴隨著紫金礦業的持續快速發展,上杭對紫金礦業的財政依賴也隨之上升,一度達到80%。
一座山引領一個產業,紫金礦業將龍頭作用不斷深化拓展,不僅自身發展壯大,還引領一個產業的崛起。
30多年來,上杭縣緊抓這一特色資源,以紫金山為龍頭,大力發展礦產冶金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打造出從資源開發到冶煉產品、精深加工,再向終端應用產品衍生的較為完整的千億級金銅產業集群,成為全省千億產業集群和閩西三大主導產業之一。
上杭縣鼓勵紫金礦業在積極實施“走出去”的同時,加大本土投資,立足上杭產業基礎,發揮龍頭效應,參與“建鏈、延鏈、強鏈、補鏈”工程,進一步完善金銅、新材料的產業鏈條,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為縣域經濟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
近日,走進位于上杭蛟洋工業區的紫金銅業生產車間,只見一捆捆陰極銅整齊擺放,等待發往全國各地。2009年,紫金礦業成立紫金銅業公司,主要生產陰極銅、黃金、白銀、硫酸及一些稀貴金屬。
園區以紫金銅業40萬噸銅冶煉項目為龍頭,拓展延伸金銅冶煉、銅精深加工、稀貴金屬3條產業鏈,推動金銅產業往精細化、高端化發展。
蛟洋工業區管委會一樓大廳的電子屏幕上,循環產業鏈的“樹狀圖”清晰可見。蛟洋新材料產業園負責人藍俊詳細介紹了園區如何“循環”起來,打造出3條產業鏈:一是依托紫金銅業年產40萬噸陰極銅、20噸黃金和400噸白銀等資源,發展銅及貴金屬加工產業鏈;二是依托年產100萬噸硫酸資源,引入貴州甕福集團磷精礦和周邊螢石礦資源,發展鋰電新材料和半導體新材料產業鏈;三是依托紫金銅業年產60萬噸含鐵尾渣、1萬噸固體危廢和甕福紫金150萬噸磷石膏等資源,發展新型建筑材料和有價物質回收產業。
“這些相互關聯的產業,形成了緊密相連、環環相扣的循環經濟產業鏈。”藍俊表示,目前園區企業上下協作,滿負荷運行,資源利用上實現了“吃干榨盡”、變廢為寶。蛟洋工業區的“循環”實踐,也為其贏得了省級循環經濟園區、省第二批綠色園區的榮譽稱號,成為我省循環經濟園區發展的標桿。
在紫金銅業的帶動下,金銅產業在上杭不斷延伸。目前,上杭金銅產業鏈引進下游非紫金企業81家,其中規上企業45家,形成全鏈條千億產業集群。
日前,記者走進上杭白砂科創谷紫金鋰元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線和研發室內呈現一片繁忙景象。“今年上半年的產銷量便已達到去年全年總和,我們正著力于產品質量提升以及深化與優質客戶的合作。”公司總工程師張映輝說。
2021年,紫金成立紫金鋰元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紫金鋰元”),主營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及其前驅體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為儲能鋰離子電池、新能源汽車等行業提供上游材料,正式進軍新能源產業。
“作為省重點項目,紫金鋰元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投產,創造了當年開工投產的‘上杭速度’,達產后年產2萬噸正極材料,產值30億元,全部建成后規模可達10萬噸,產值超150億元。”白砂科創谷負責人郭麗蓉說,白砂科創谷以紫金鋰元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項目為牽引,正著力打造上杭經濟新引擎。
不僅為下游企業提供生產材料,紫金鋰元還對下游客戶的廢舊電池進行回收利用,使上杭本土擁有了一條鋰礦開采、冶煉、加工、回收的自主循環產業鏈。
“我們堅持社會化建設模式,由縣屬國企興杭國投的全資子公司開發建設,后期引入專業團隊共同運營,并設立總規模5億元的新材料產業基金,推動資本人才產業深度融合。”郭麗蓉說,預計5至10年,科創谷將打造鋰電、半導體等產值超500億元的產業鏈條,“未來上杭的新動能在科創谷”。
紫金山金銅礦曾經是“中國第一大金礦”,目前金礦資源已開采完畢,主要開采銅礦。雖然紫金山面臨資源衰竭問題,但是上杭經濟增速連續六年排名龍巖第一。
在資源衰竭期能夠實現經濟“加速跑”,這與上杭縣居安思危,前瞻性布局以鋰電池材料、半導體材料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產業,全力開辟新賽道密不可分。
早在6年前,上杭就前瞻性布局新材料領域,吉利、巴斯夫、寧德時代、傳化、貴州磷化等一批世界500強、中國500強產業項目陸續聚集,推動上杭經濟華麗轉身,2022年新材料產業實現產值243億元,近3年年均增速超過50%,成為發展主要引擎。
鋰電新材料、半導體新材料、循環產業正紅紅火火,近兩年上杭縣又悄然開始布局儲能產業,謀求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
新賽道的拓展,同樣離不開另一家國企閩西興杭國有資產投資經營有限公司。上杭發揮國資優勢,成立全省少有的縣級基金聚集區,自掛牌成立以來已有26家私募股權公司進駐,資金規模達115.4億元,帶動一批優質企業落戶上杭。
“我們持續加大在金銅和鋰電、半導體等新材料產業的投資,放眼全國,把更多好項目引入上杭。”興杭國投副總經理林聰介紹,未來公司將以打造產業資本投資平臺為核心發展戰略,不斷拓展和加強上杭核心產業、新興產業的廣度與深度。
在上杭“三點一線”工業走廊,紫金礦業、興杭國投等縣屬國有企業采用“建設—運營—管理”一體化模式,主導建設金銅新材料循環產業園、新材料科創谷,引來了一大批上下游企業。
2023年,紫金礦業市值約4700億元,其中國有股市值超1000億元,實現了國有資產裂變式增值。截至5月底,集團總部及上杭本土權屬企業直接創造就業崗位超7750個,間接創造就業崗位2萬個。
上杭依托資源但不依賴資源,依托紫金卻不只有紫金,通過主動轉型,大力發展制造業、新興產業,上杭對紫金山金銅礦的財政依賴下降至6.5%,對紫金礦業集團的財政依賴下降到如今的40%左右。
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上杭縣規模以上金銅產業企業實現產值624.5億元,同比增長8.4%;今年前5月,全縣23家規模以上新材料企業實現產值106.8億元,同比增長7.2%,優勢產業與新興產業齊頭并進,發展勢頭良好。
“我們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全力支持紫金礦業和興杭國投等縣屬國企做大做強,以此引領和撬動民營企業發展,推動要素聚變,實現產業裂變。”上杭縣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戴敏 徐士媛 羅小春 通訊員 林斯乾 文/圖)
為確保最佳瀏覽效果,建議您使用以下瀏覽器版本:IE瀏覽器9.0版本及以上; 谷歌瀏覽器 63版本及以上; 360瀏覽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內核9.0及以上。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