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根據“上海市與福建省三明市建立對口合作關系”的工作要求,嘉定區與三明市寧化縣、清流縣、明溪縣結成對口合作關系,從文化宣傳、園區產業、文旅康養、人才交流等方面共同推動革命老區振興發展。
今年6月11日至16日,上海與福建三明建立對口合作關系一周年之際,上海媒體采訪團前往福建三明開展集中采訪活動,聚焦滬明兩地對口合作,講好“風展紅旗如畫三明”故事。6月19日起,我們推出“小嘉看三明”系列報道,通過圖文、視頻等形式,帶大家走近這座歷史厚重、人文燦爛的城市,了解這座革命老城的城市風貌與人文變遷,感受滬明兩地對口合作的深厚情緣。
從上海乘坐復興號高鐵不到五個小時,穿過巍峨的武夷山,便到達了“客家祖地”福建三明。這里有著厚重的紅色歷史文化,紅軍從這里出發,邁上了兩萬五千里的漫漫征途;這里青山綠水環繞,森林覆蓋率達到78.88%,是一座天然氧吧。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一首《如夢令·元旦》,描繪了革命戰爭年代三明如火如荼的斗爭場景。1934年,三明全市 3.7 萬人參加紅軍,1.12 萬人參加長征,到達陜北僅剩76人,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重大貢獻。
如今的三明,紅色文化隨處可見。在永安市洪田鎮馬洪村的紅軍標語博物館里,廳堂、房間、走廊處處都有用黑色碳灰書寫的紅軍標語。“十大政綱”“十大罪狀”……300余條(幅)紅軍標語真實地記錄了那些裹挾著風云和烈火的歲月,展示了中國工農紅軍在永安留下的紅色印跡以及同人民群眾割舍不斷的血脈情感,是中國紅色文化的“活化石”。
革命基因傳承鑄就工業新城。1958年,長笛一聲,車輪滾動,數以萬計的上海子弟跟隨列車向南飛奔三明,共同投入工業基地建設大潮中。三鋼建設期間,上海積極抽調技術骨干,為三明建設重工業基地提供技術、人員、設備支援,三明鋼鐵廠76無縫管軋機由上海鋼管廠負責技術包干。
坐落在三鋼冶建公司老廠區的1958工業記憶館,兩幢由上個世紀60年代紅磚廠改建的展館里,收藏著豐富的歷史資料:鵝牌咖啡茶、金魚牌襯衫,玻璃廠的500毫升鹽水瓶……這些上海企業生產的產品不僅是許多人的兒時回憶,更展示著滬明之間深厚的情誼。
已過古稀的上海“小三線”建設者蔣蓉娟手機里收藏了一張老照片:30多歲的她身著短袖,在進行細紗操作。照片里的她風華正茂,是當時三明紡織戰線上的一名佼佼者。
“這些上海子弟援建三明、扎根三明,為三明建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可以說,沒有當年上海的支持,就沒有今天的三明。” 三明市委黃如欣如是說。
白云蒼狗,滄海桑田。隨著三明動車站、飛機場、高速路網的配套完善,滬明相隔800公里的距離被濃縮到了幾個小時,兩地經貿、文旅往來越來越緊密。
跨越一個多甲子后的今天,滬明兩地接續山海之約,再續前緣,從紅色文化宣傳、園區產業、文旅康養等10個重點領域展開對口合作。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滬明兩地間開展互訪交流80余批次,明確上海浦東、虹口、楊浦、嘉定4個區對口三明11個縣(市、區),兩地攜手,正演繹著滬明情深的新版本。
泰寧錦江國際度假酒店項目的建設正如火如荼;建寧縣制種經紀人胡長春正穿梭在萬畝稻田里,察看從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引進的“旱優73”雜交水稻生長情況;黃桃種植基地的老付每隔兩天,都會撥通遠在上海的種植專家電話,如同老友般探討技術……
在上清溪的竹排上,撐竹排的老張已經50多歲,一雙兒女都在上海有了穩定的工作,馬上就要在滬定居。談起自己孩子時,老張滿臉驕傲:“現在上海也是我的家了。”今年7月,從上海到福建三明市泰寧縣直達動車即將開通,不僅老張看望兒女更加方便,對于上海的市民來說,也將有新的旅游體驗:早上坐上動車,下午就能深度體驗“山水泰寧”的生態之旅。
在海西三明生態工貿區,華東師范大學附屬三明中學一期項目施工已經收尾。這是福建省引進的第一所華東師范大學附屬學校,首批七年級開設10個班級,招收約450名學生。借著滬明合作的利好政策,華東師大三明附中將與華東師范大學在教育資源上充分聯動,引進名校長、名教師。
走進沙縣夏茂鎮俞邦村,千年古樟樹巍然屹立,一池荷花相繼盛開,這里是沙縣小吃第一村,更是沙縣小吃的起源地。隨著上海與三明對口合作關系不斷深化,今年10月,上海第一家沙縣小吃旗艦店將在楊浦區正式開業,首批將引進50多種地道的沙縣小吃,這個滬明攜手打造的樣板間,將加速推動沙縣小吃的高質量發展。
正如三明市委黃如欣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好的項目不一定要全都落地在三明,也可以落地在上海,只要對雙方有利,都要積極主動推進。我們更希望學上海的先進理念和開放精神,在觀念上、精神上形成同頻共振”。
不以山海為遠,不負春光同行。滬明兩地的深情厚緣,也將在新起點上,刻畫出深刻而雋永的印記。
寧化縣城的音樂噴泉和小城夜景讓人置身其中流連忘返,沙縣俞邦村的小吃千種百樣,泰寧大金湖兩旁的峭壁讓人直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一周的走訪中,我們走過了三明10個縣市、30余個點位,深切感受到“青山綠水就是無價之寶”。經過60多年的建設,高速路網串聯起了三明的山河美景,而三明人用自己的行動堅定地守牢綠水青山。
情感從來都是雙向奔赴。走在三明這座城市中,我們也看到了遍布大街小巷的上海元素:滬明新村、滬明路、滬明小學、滬明幼兒園……滬明情深,從沒有因為時間而變淡,就連路邊的圍墻,因為書寫了城市的熱愛,新晉成為吸引市民前來打卡的城市“網紅”封面墻。一座城市的“出圈”,不一定都像淄博一樣靠一口爐、兩張餅、三串肉火遍全國。如今冉冉崛起的新三明,正將自己最好的面貌呈展現給這個,與上海攜手,奔向新未來。(來自“上海嘉定”微信公眾號)
6月19日起,我們推出“小嘉看三明”系列報道,通過圖文、視頻等形式,帶大家走近這座歷史厚重、人文燦爛的城市,了解這座革命老城的城市風貌與人文變遷,感受滬明兩地對口合作的深厚情緣。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