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衛生健康委高頻聚焦三明醫改,已先后6次召開有關三明醫改的新聞發布會。
湖北宜昌、貴州遵義、湖南湘潭、河北石家莊、重慶市等地紛紛分享了全面推廣三明醫改的做法與經驗。在這場波瀾壯闊的醫改浪潮里,有個話題緊緊揪著醫護群體的心弦——薪酬制度改革。薪酬制度關系醫生工作的積極性,關乎醫療服務質量提升,是三明醫改的重點之一。薪酬制度三步跨越,尋公益與激勵平衡
薪酬制度改革的目標,是在維護公立醫院公益性與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之間尋求平衡點。據周顯葆介紹,三明市
第一階段是2013年至2015年,實行公立醫院(院長)、總會計師年薪制,
年薪由同級財政負擔,切斷(院長)、總會計師與醫院之間的利益聯系。同時對擁有處方權的醫師、技師、臨床藥師實行目標年薪制,助推實現“治混亂、堵浪費”的醫改任務。第二階段是2015年至2020年,實行“全員目標年薪制、年薪計算
”,實現目標年薪全員覆蓋,并實行同工同酬,突破人事編制與聘用的界限。一方面,先前的改革使得臨床醫師的陽光收入獲得明顯提升,繼而要使醫藥護技四支隊伍以及行政后勤團隊共享改革紅利。另一方面,院內人員年薪以工分制計算,即年薪計算由基礎工分、工作量工分和獎懲工分三部分組成,徹底打破人員工資與科室創收掛鉤的分配模式。第三階段是2021年至今,實行全員崗位目標年薪制。
周顯葆介紹稱,過去的薪酬制度改革只通過工資總額管住了醫院,但沒有管住醫務人員手頭的這支筆,醫務人員依然是通過獲取工作量工分以此增加收入,還有可能存在“小病大養”、“掛床住院”等現象。為此,三明
從過去希望病人越多越好收入才能越多,轉變到希望病人越少越好收入還能越高。數據喜人的漲薪背后,醫生真實收入幾何?
公開數據顯示,2011-2022年間,三明市縣級及以上公立醫院工資總額由3.82億元增長至20.44億元,在崗職工平均年薪水平由4.22萬元增長至16.34萬元,其中醫生平均年薪由5.65萬元增長至20.11萬元。
但實際執行中,許多醫生的收入反而下降。此前,一篇名為《三明醫改余音:醫生總體收入少了,走了好幾個》的文章引發廣泛關注。該醫生表示,“目標年薪大部分醫生是拿不到的。比方說主治醫生最高年薪可到15萬,可你看我都副主任醫師
一方面可以提高醫療資源配置的效率,避免因過度追求創收和績效指標,造成過度醫療,從而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患者的滿意度,改善醫患關系。另一方面,取消醫院等級差異對醫務人員工資的影響,強調醫務人員職稱和職責的核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醫務工作者的積極性,還有助于基層和偏遠地區留住人才。但是,年薪制設計一定要科學合理,真正實現醫務人員的
,否則容易出現新的不公平。上海財經大學原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俞衛教授此前指出,同樣是主任醫師,一名醫生接診100個普通病人,和接診10個疑難病人,兩者是沒有可比性的,但如果收益一樣的話,只會打擊醫務人員的積極性,迫使更優秀的醫生流轉到私立醫院,最后導致看病成本上漲。再者,醫院不同科室之間的工作量、工作強度、風險性以及技術含量不一樣,不能一刀切,必須有一套完整、公平的績效考核方案,才能真正體現醫生的勞動價值,否則就變成了“吃大鍋飯”。各地在學三明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經驗時,需注重因地制宜,在全員崗位年薪制執行中,除以職稱等級進行核定之外,建立崗位勝任力
“以質為基”和“以能為先”的薪酬機制,加快建立體現崗位職責和技術勞動價值的薪酬體系,使醫務人員薪酬水平和薪酬結構更加符合公益性導向,充分調動醫務人員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年薪制,一頭連著醫務工作者的切身利益,一頭系著醫院的穩定運營與長遠發展,其敏感度之高、受關注度之強不言而喻。當下雖已邁出探索步伐,但想要更加精準且充分地彰顯醫務人員價值,契合醫療行業多元訴求,未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