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座采用現代技術建設的鋼鐵廠是張之洞主持建設的漢陽鐵廠。
1號、2號高爐建于1890~1894年期間,兩座高爐的大小僅有248m3,每日的產量僅有100噸左右。
3號和4號高爐是盛宣懷管理漢冶萍公司時修建的,兩座高爐的容積為477m3,每日的產量為250噸左右。
漢冶萍公司的大冶鐵礦在1917~1923年間建造了兩座800m3的高爐,設計日產量達到450噸,但是僅生產了兩三年就停產了。
漢冶萍是中國建成投產的第一座現代鋼鐵企業,技術和設備全部都是國外引進的。
1917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為掠奪中國的鐵礦資源成立了鞍山制鐵所(鞍鋼前身),并陸續建設了9座高爐。
當時日本人的鋼鐵技術水平也較低,鞍山制鐵所的設備大多是從歐洲和美國進口的,日本本國制造設備的性能差。
鞍山煉鐵所的煉鐵設備的生產能力,到1945年鞍山共有9座高爐,生產能力總共為196萬噸。
1943年基本上維持1942年的水平;1944年由于戰爭影響產量下降到80.1萬噸。
新中國的工業化始于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蘇聯幫助設計、提供設備并派遣專家來華指導。
在156項工程中,鋼鐵工業占了7項,特別是鞍鋼是156項工程中最大的項目。
在幫助中國發展鋼鐵工業時,蘇聯不僅直接提供了設備,而且幫助中國建設了生產冶金設備的第一重型機器廠,并提供了1000m3和1500m3兩個級別高爐的技術圖紙。
156工程中蘇聯給鞍鋼的設計產能是生鐵250萬噸,粗鋼320萬噸,鋼材250萬噸。
但是鞍鋼的生鐵產量在1955年就超過了蘇聯250萬噸的設計指標,粗鋼產量在1957年超過蘇聯的設計指標,鋼材產量在1958年超過蘇聯的設計指標。
鞍鋼的生鐵產量能夠很快超過蘇聯設計指標,主要是新中國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很快就掌握了蘇聯的技術,設備很快就能夠達產。
此外,50年代正是鋼鐵工業技術快速發展的時期,中國也充分把握了技術機會,使得生產技術指標早早超過了蘇聯的原始設計。
寶鋼2號高爐是國內總承包,除了部分系統外主要設備都是國內制造。通過寶鋼2號高爐的制造,中國鋼鐵工業的煉鐵技術成功追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
寶鋼3號和4號高爐的國產化率進一步提高,中國鋼鐵工業的高爐煉鐵技術也完成了從追趕到領先的目標。
進入21世紀,以首鋼京唐曹妃甸鋼鐵基地為代表的沿海大型鋼鐵生產基地是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方向,代表了中國鋼鐵工業的最高技術水平。
這批新建的大型鋼鐵基地包括首鋼京唐曹妃甸、鞍鋼鲅魚圈、寶鋼湛江基地、柳鋼防城港基地等。
首鋼生產系統從北京遷往唐山,建設21世紀先進水平的首鋼京唐鋼鐵廠,是“十一五”重點項目,是實施鋼鐵產業布局和產品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也承載著中華民族實現鋼鐵強國夢想和希望。
首鋼京唐曹妃甸基地的建設包括了多項第一,包括設計建設中國首座5500m3特大型高爐、首個在海邊通過吹沙填海建設千萬噸級鋼鐵基地等多項世界級的難題。
2009年5月21日,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的5500m3特大型高爐順利投產,高爐利用系數很快就達到了2.3,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從漢冶萍日產鐵水100噸的小高爐,發展到首鋼京唐日產鐵水12,000噸的大型高爐,中國鋼鐵工業通過近百年的奮斗終于發展了起來。
中國現代鋼鐵工業始于漢冶萍,當時技術和設備全部都依靠引進,中國的鋼鐵工業沒有獨立自主的發展能力。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得到了蘇聯的大力援助,引進并掌握了蘇聯1000m3和1500m3兩個等級的高爐技術。
攀鋼的建成投產是中國徹底掌握蘇聯技術的標志,但是由于鋼鐵工業技術的快速發展,中國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被拉大了。
改革開放后中國從西方發達引進技術,寶鋼2號高爐的建成投產標志著中國掌握了引進的西方技術并且還有所發展。
21世紀沿海大型鋼鐵基地的建設都是中國自主完成的,這些基地代表了全球鋼鐵工業最先進的技術水平。
中國的鋼鐵工業不僅實現了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開始走出國門幫助廣大的發展中實現工業化。
越南已經投產的河靜鋼鐵廠,印度尼西亞正在建設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都是中國設計并提供設備建成的。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