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保利春拍:中國現代雕塑之父劉開渠《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原始版)
今天,當我們重新回溯新中國美術風雨兼程的發展歷程時,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其中的定位或許可以被作為獨一無二的表征:一方面它作為百年來中國人民民族抗爭史的圖像凝結矗立于廣場這樣一個象征著中國政權的政治空間當中,與、人民大會堂等遙相呼應;另一方面,在它身上,也喻示著作為雕塑創作這樣一種藝術媒介在建國后重新發展至巔峰的藝術史意義。而劉開渠先生作為新中國雕塑先驅,中國現代雕塑第一人的學術貢獻,恰恰也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巍峨莊嚴的浮雕上得以濃厚呈現。
《中國美術五十年 (1942-1992)》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2年版
《藝術大師劉開渠——劉開渠從事藝術活動70年紀念畫集》 中國和平出版社 1993年版
《開渠百年——紀念劉開渠誕辰110周年作品集》 P110-129 安徽美術出版社 2014年版
《劉開渠與二十世紀中國美術》 P110-121 廣西人民出版社 2016年版
1987-1988年 首屆全國城市雕塑作品優秀作品獎評選入選作品巡回展覽 / 北京、重慶、昆明、福州、深圳、沈陽、天津等城市
2000年 2000中國藝術博覽會·雕塑主題展 中國國際展覽中心 / 北京
2004年 人生是可以雕塑的——劉開渠誕辰100周年紀念展 中國美術館 / 北京
2008年 回望·反思·重讀經典一代大師劉開渠的紀念碑藝術展 久畫廊 / 北京
2014年 開渠百年——紀念劉開渠誕辰110周年展 國家博物館 / 北京
2018年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九十周年紀念大展 中國美術館 / 北京
劉開渠是唯二由文化部授予的人民藝術家,美術教育家、雕塑藝術大師、社會活動家。中國現代美術事業、中國現代美術教育事業、中國現代雕塑事業、中國現代美術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我國美術界卓越的領導人。曾任上海美協首屆主席、華東美協首屆主席、中國美術館首任館長,中國美術學院首任院長,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杭州市副市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一屆至第四屆副主席,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首任主任等職。
1927年,劉開渠與林風眠、潘天壽受蔡元培委派到杭州選址籌建杭州國立西湖藝術院,1928年藝術院成立,劉開渠擔任助教兼圖書館館長。同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獲得了“駐外著作員”身份,得以帶薪赴法留學。在法國期間,劉開渠憑借繪畫作品《流民圖》,獲得了師從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雕塑系樸舍教授的機會。
樸舍1870年出生于法國布列塔尼地區,深受布列塔尼首府雷恩美院的首任院長賞識而成為其弟子,并在18歲那年考入國立高等美院,并在1901年的藝術沙龍上以古典和現代雕塑贏得國家級大獎,成為法蘭西院士,曾資助羅丹完成《巴爾扎克像》,代表作品有《一戰紀念碑》、《雨果紀念碑》等。他的學生除劉開渠,還有李金發、鄭可、周輕鼎等中國第一代雕塑家。劉開渠從學生到助手,跟隨樸舍進行大量實踐,結識馬約爾、布德爾等藝術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種獨特的雕塑藝術風格。
1952年奉周恩來之命,赴京擔任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處處長兼雕塑組組長,負責紀念碑的整體設計,并親自創作《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支援前線》、《歡迎》三塊浮雕。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作品是中國雕塑史上的典范之作,其藝術成就,至今沒有超越。
四九年前劉開渠先生創作的抗戰紀念碑雕塑是當時整個中國雕塑界數量的總合還多。劉開渠是中國唯一的一位與馬克思家族有過交集的人(留法期間,與馬克思曾外孫卡爾﹒讓﹒龍格是同窗摯友,龍格是法蘭西院士),八十年代初龍格逝世前夕還曾有過書信往來。
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大型公共藝術項目,也是建國后第一個由國家興建的大型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成為一個融合了建筑、雕塑、書法等多重藝術形式的綜合藝術工程,同時也是經由國家領導人、建筑師、工程師、石匠和一批以中央美術學院畫家、雕塑家為主的優秀藝術家戮力同心、通力合作的成果。
1949年9月30日,就在開國大典的前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會通過決議,在北京廣場興建“人民英雄紀念碑”。當天下午6點,主席率參加會議的全體政協委員舉行了莊嚴的奠基儀式。紀念碑主要解決的兩個問題,一個是建筑設計,一個是雕塑設計,當時梁思成解決了碑體形式的設計,劉開渠解決整個紀念碑的藝術設計和實施,紀念碑的大部分工作是劉開渠負責完成的。他當時奉周恩來之命調任北京擔任紀念碑設計處處長和美術組組長。談到紀念碑是繞不開劉開渠的。直到1958年5月,紀念碑才正式落成,歷時九年之久。
作為我國自古以來最宏偉的紀念碑建筑,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筑架構由梁思成主持。碑體呈方形,其靈感來源于我國古代的四方形塔,造型挺拔壯觀。碑身正面刻有親筆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作為紀念碑的主題,背面則雕刻有周恩來手書的全國政協通過興建紀念碑決議的碑文,而精致的浮雕則被鑲嵌于碑身下部臺基的四面。循著時間順序,十塊重現時代場景的浮雕,從東至西分別為《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八一南昌起義》、《游擊戰——抗日戰爭》、《支援前線》、《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歡迎》。
浮雕組波瀾壯闊地展現出中華民族百年來革命的光輝歷程,亦憑借其體量的巨大、精煉的構圖和寫實的手法,灌注出新中國雕塑融匯中西語言的開創性努力,其結合了西方雕塑的宏大體量與中國側影浮雕的古典樣式,從而生發出無盡的藝術魅力。
就正對的北側浮雕來說,劉開渠先生領銜創作的《支援前線》、《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歡迎》三組作品更成為中國現代雕塑史上的無可替代的瑰寶。在畫面安排上,劉開渠刻意以《支援前線》、《歡迎》左右兩側較小尺幅的浮雕畫面凸顯出渡江畫面的強烈動勢。
從整體構圖看,前景中已經上岸的戰士與中景尚在船上的戰士形成浪式的構圖,無限重迭的旗幟與縱橫交錯的船帆彼此集合,充分展現出叱咤風云、氣勢磅礡的強渡場面和鮮明的進擊節奏。由此,盡管畫面上僅使用了二十幾個人物,卻看似千軍萬馬、浩浩蕩蕩。
《支援前線》的男女各兩位農民形象于樸實的眉眼當中映射出對于勝利在望的滿滿期待
而就人物刻畫的角度來看,劉開渠先生所選取的雕塑語言則意圖于人物樸素的整體造型和神態的精細刻畫之上,試以人物形象的最大張力呼應于畫面主題的聲勢浩大。尤其在劉開渠先生為雕鑿浮雕工人所作的人物頭像樣本中,更能體現出先生對于東方樣式的雕塑語言的追求。
劉開渠先生在西方對于造型準確的追求之上,又苛求于中國傳統雕塑平面化與體量感的載重,以高低浮雕的層次感,充分營造出人物、環境與氣氛之間的互動關系,繼而構筑出這段抗爭史敘事前后呼應,上下連貫的視覺緯度。而就這一點來說,如今留下的這些人物雕像無一不是新中國雕塑語言民族化歷程中藝術家前輩們孜孜探索的實證。
賈科梅蒂《行走的人》,1960 年,倫敦蘇富比 2010 年春拍,成交價:USD104,300,000。20世紀最重要的雕塑之一。它代表了賈科梅蒂術作品的最高峰,這既是一個謙卑的普通人形象,又是一個強勢的人性象征。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