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國在工程機械領域一直是舉步維艱的地步,沒有核心技術也沒有工業“家底”。
我們利用短短幾年的時間,追上了距離別人“數十年”的工業差距,國外目前連搶都搶不到。
上世紀80年代,重型起重機這樣的“重工業產物”,對于大多數中國人而言,既是陌生的存在,也是高不可攀的技術象征。
彼時,開始大力推動改革開放,各類重點工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對重型機械的需求陡然增加。然而,當時國內根本沒有能力生產這樣的設備,只能依賴進口或租借。
問題是,市場從來“不相信眼淚”,重型起重機的技術和市場,牢牢掌握在美國、德國和荷蘭等少數幾個發達手中,他們開出的條件,總是帶著讓人窒息的傲慢與苛刻。
一臺設備的價格高到讓人咋舌,但即使愿意掏錢,也未必能如愿拿到貨。有時買來設備,卻發現配套的技術服務和關鍵零部件仍被“卡脖子”。
一場急需完成的工程,卻因為設備延遲交付而不得不放緩進度,技術受制于人的痛感,像一道長長的陰影籠罩著整個行業。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技術人員開始走出去“見世面”,希望能通過參展學國外的技術。然而現實總是冷酷的。
1980年代,一批中國工程師遠赴德國,參加世界頂級的工程機械展覽會。可當他們試圖向主辦方申請更多技術資料時,卻迎來了拒絕。
甚至有人用輕蔑的目光看向他們,就像看著一個滿懷野心卻手無寸鐵的挑戰者。這樣的經歷,既是一次學,也是一次屈辱。
就在德國已經生產出800噸級履帶式起重機時,國內機械企業僅僅完成了50噸級起重機的研發。這種差距不是一倍、兩倍,而是十倍以上的鴻溝。
即便中國工程師已經開始嘗試追趕,但技術壁壘面前,沒有足夠的積累和研發條件,就像徒手攀巖般步履維艱。
到了2008年,中國終于實現了1000噸級履帶起重機的量產,這是技術上的一次突破,但仍然不夠。
就在這一年,荷蘭的一家公司憑借3600噸級的起重機拿下了沙特的一項重大工程,吊裝一臺重達1700噸的洗滌塔。
而中國企業只能以“合作方”的身份出現在工地上。合作是好聽的說法,實際上卻是受制于人。荷蘭方對中國工程師的一舉一動嚴格防范,不僅禁止他們接觸核心設備,甚至還在工作現場設置層層限制。
工地上,一位荷蘭起重機機長手指那些排列整齊的吊車,帶著一種無意掩飾的優越感說:“沒有一輛是中國制造的。”
這一句話,“扎”了在場所有中國工程師的內心。但這個時候,出現了一位“偉大”的女性——孫麗。
1994年,孫麗以大學畢業生的身份加入徐工集團,這家企業正是中國工程機械領域最有希望的“沖鋒隊”,但那時的徐工也只是在50噸級履帶式起重機上剛剛邁出步伐。
站在這個行業的起點,22歲的孫麗或許沒有意識到,接下來的幾十年里,她將背負的不僅是設備的重量,更是整個行業突破的期望。
從2002年開始,中國徐工的領導找到孫麗,將150噸級履帶式起重機塔臂的研發任務交到她手中。
此時,她的女兒剛出生還不到半年,母親的身份帶來了無限的幸福,也讓她的生活變得前所未有的忙碌。
孫麗收拾好簡單的行李,馬不停蹄地奔波在全國各地,采集工程數據、記錄施工環境、觀察使用需求,所有的細節都可能成為突破的關鍵。
她常常在白天跋涉于各個項目工地,而到了夜晚,則守在辦公桌前計算數據、設計圖紙,一盞臺燈陪伴著她度過一個又一個漫長的夜晚。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年多,終于,她和團隊成功研發出150噸級履帶式起重機。
這一成果不僅填補了徐工在這一領域的空白,更重要的是,由她主持的塔式工況應用成果,被正式納入機械工程教材。看似冰冷的公式和圖紙,背后卻是她無數個不眠之夜的汗水。
從150噸到260噸,再到350噸,孫麗的團隊不斷地突破技術瓶頸,一點點拉近與國際頂尖水平的差距。每一次研發都像是一場耐力賽,考驗著體力、智慧和耐心。
這個任務正式提上日程后,意味著孫麗團隊將接觸從未觸及的技術高度,也意味著更加漫長的挑戰。國外的同類設備已經領先多年,而國內卻沒有任何可以參考的設計模型。
研發初期,光是產品的概念設計,就耗費了團隊一年多的時間。一次次的草圖被推翻,一次次的計算被否定,每一次看似有了進展,下一步卻總會遇到新的難題。
孫麗帶領團隊反復研讀大型工程的施工工法,不斷調整設計思路,嘗試各種技術組合。在一次次失敗后,她終于決定大膽采用全新的設計理念,并在關鍵部件上應用前沿技術,才讓項目逐步向前推進。
這樣的研發過程,不僅是技術的考驗,也是對意志的磨煉。孫麗常常因為持續高強度的工作而廢寢忘食,不到半年,她的體重銳減了二十多斤。
那些日子,她腦海中幾乎裝不下任何其他的事,除了數據和圖紙。項目組的辦公室燈光常常通宵亮著,而團隊的每一個成員都在無數次的試驗中磨煉出一種異乎尋常的韌性。
2013年,4000噸級履帶式起重機XGC88000終于成功面世。這臺巨型機械徹底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讓中國在重型機械領域一躍成為世界領先的力量。
而外界的質疑卻又接踵而至,國內正在高興,國外的媒體卻大肆報道我國的起重機不達標。我們急需一個任務,來進行試驗。
這年,沙特有一個石油項目,需要將一臺重達2000噸、高達幾十米的洗滌塔吊裝到指定位置。
這樣的吊裝任務對于任何的工程機械行業而言,都是一次頂級挑戰。而XGC88000的任務不僅是完成吊裝,更是證明它能在國際市場上與德美荷等傳統巨頭正面交鋒。
當這臺起重機抵達沙特工地時,所有人都被它的體積震撼了,200米的臂長像是從地平線延伸到天空,機械的每一個細節都透露出一種剛毅與精密的美感。
許多在場的外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圍著它拍照,有人驚嘆它的規模,有人好奇它的操作能力,也有人對它的性能持懷疑態度。
吊裝當天,工地一片繁忙,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XGC88000上。洗滌塔重達2000噸,運輸到指定位置的吊裝過程不僅需要巨大力量,還要求極高的精準度。
起吊開始的前幾分鐘,吊臂在緩慢上升中帶起了洗滌塔,整個設備穩如泰山,沒有一絲多余的擺動。隨后,在一套全新的智能控制系統加持下,起重機移動到了指定位置,將龐大的洗滌塔穩穩地安裝到預定地點。
這次吊裝之后,XGC88000不再只是徐工集團的驕傲,而成為了一件令人矚目的“大國重器”。
國際訂單接踵而至,美國、歐洲、中東等地區的重大項目紛紛發出邀請,希望能引入這臺中國制造的機械巨擘。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