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在三明紡織有限公司老廠區,幾輛大型挖掘機正在施工,廠區最后兩座鍋爐煙囪應聲倒地。現場,不時有施工人員和車輛來往。除了老廠房外墻、門衛室和里面的個別建筑,老廠區基本拆除完畢。
70年前,三明只是閩西北山區的一個小縣城,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福建省委作出在三明建設福建省重工業基地的戰略部署,從此,一家家企業陸續從全國各地遷到三明,三明的工業建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三明紡織廠就是其中一員,在其輝煌的過往歲月里,記錄著一代人的青春,也承載著一座城市的記憶。如今,它的拆除,也是城市建設的必然選擇。
1970年,原上海市國營第26棉紡織印染廠紡織車間遷到三明,創辦三明紡織廠。經過一年的基建、安裝和試產,該廠于1972年生產純棉紗3625噸,從此結束了我市手工紡織的歷史。
“當時,廠房和宿舍是新建的,設備是從上海用火車運過來的。”原三明紡織廠紡紗車間副主任蔣蓉娟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感慨良多,她說,那時,她每天的任務就是擦洗機器。當年的三明就像一個大工地,條件非常艱苦。“三個人擠在一間宿舍,桌椅、板凳這些東西都是自己動手做的。”蔣蓉娟向記者道出了當年在三紡廠奮斗時條件的艱辛。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這一時期,我國紡織工業面臨一系列突出的困難和矛盾,三明紡織廠也處于不景氣的局面。1993年至1994年間,三明紡織廠在調整中尋求突破,實行招標承包,極大地調動了大家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效益。
2000年,三明紡織廠改制為全員持股的有限責任公司,并發展成為福建省工業300強,工業競爭力300強,納稅300強企業,有員工2060人。“金雀”牌紗線、“奔鹿”牌牛仔布被評為福建省名牌產品,“奔鹿”商標還被認定為福建省著名商標。
2010年,三明紡織有限公司資產重組,2013年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如今,為響應三明市委、市政府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市區企業“退城入園”的號召,三紡公司全面推進異地搬遷暨改擴建工程。將建設“一公司二廠三中心”,同步發展服裝和物流產業,即:公司總部大樓(三紡科技大廈)、物流園廠區、寧化廠區(福建省奔鹿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紡織品檢測中心、紡織品研發中心、紡織品交易中心。三明紡織有限公司的新廠區位于德安工業園區,占地面積廣,市區紡織廠一部分已搬遷新廠區,并已投入生產。
“這里原來是廠房,后來變成女工宿舍,現在馬上就要拆了。”老廠區的門衛阿姨望著施工現場不遠處的一棟矮樓房,這里有她太多的記憶。她說,她在三紡工作了27年,再過兩年就要退休了,在車間干了20年,后來由于身體原因,被安排到老廠區門衛值班。“自己能陪著老廠區走完最后一程也是幸運的。”阿姨笑了笑,繼續回到值班室,她說,她要站好最后一班崗。
“可能下個月開始我們就全部要到新廠區上班了。”一位工人告訴記者。目前,在老廠區還保留著一個生產車間,生產部分產品。當天,陸陸續續進入車間上班的工人們拿著手機記錄著自己和老廠區的最后時光。
“這里記錄了我的成長,感恩老廠區,新廠區我們繼續出發。”市金牌工匠羅永珠就是在這里成長起來的,說起老廠區的拆遷到新廠區的建設,她有說不完的故事。
2000年6月,17歲的羅永珠剛畢業,在朋友的介紹下進入了剛剛重組的福建三明紡織有限公司,開啟了自己紡織女工的生涯,她和老廠的故事也從這里開始。
對于老廠區,羅永珠記憶最深刻的是細紗車間。“我記得剛來的時候,根本沒有工作經歷,也沒接觸過紡織,在操作的時候總是戰戰兢兢,生怕出錯。”剛入職的羅永珠被安排在了細紗車間,成為一名細紗擋車工,每天的工作是負責細紗接頭,也就是將細紗掐頭后進行捻接。這個動作看似簡單,只需幾秒鐘就可以完成,但要把它做得既快又好絕非易事。“剛進廠時,我都好幾次想放棄了。”羅永珠回想起當初青澀的自己。
在師傅鄭桂英的指導下,羅永珠經常利用工作間隙和班后時間進行操作練兵,苦練接頭技術,有時光為一個卡頭準確就反復練了無數次。功夫不負有心人,原本普通員工需要學一個禮拜才可以掌握的技能,羅永珠只花了3天時間就能得心應手,操作水平甚至超越了許多進廠多年的擋車工。
“車間里留下了我反復練的記憶,如今車間已經被拆遷,我會帶著這里的記憶,在新的廠區繼續前進。”經過磨練,羅永珠已經從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一步步成長為輪班教練、值班長、總教練,獲得了市三八紅旗手、市金牌工匠、市勞模等榮譽。2018年,她到新廠區,帶著自己最初的執著繼續奮斗著。
“這兩根煙囪是列東老工業標志性建筑。”一位三明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室的資深員工介紹,這個煙囪是用來排放布料染色所使用鍋爐蒸汽的,一根是1970年隨著建廠時搭設的,另外一根是廠里擴大生產需求后1994年左右建設的。“因為這兩根煙囪,還被附近新建小區居民投訴過好幾次呢。”他笑著說,2017年開始,廠里使用天然氣,這兩根煙囪就閑置了,作為時代的一種印記,推倒后很多人還是挺感慨的。
“這是我們原來的食堂,這里是宿舍,我們剛招工進來時就是在這里領的飯票。”老三紡人楊翠玲帶著自己的孩子和外孫女,來到老廠區,回憶著過往。她說,自己二十歲左右時招工到了三明紡織廠,后來由于家庭原因便離開了,到了明溪工作。“現在我女兒的家就在三紡老廠的對面小區,這也真是緣分。”楊翠玲說,老廠要拆,自己也有許多的不舍。
這兩天,第一批老三紡職工蔣蓉娟在朋友圈曬出了三紡老廠區兩根鍋爐煙囪拆遷的視頻,引起了許多老三紡人的回憶。今年70歲的蔣蓉娟,22歲時隨著母親一起到三明工作,一留便是25年,1996年她辦理了內退手續回到了上海。
雖然已經離開三明20多年,但是老廠的模樣她依然記得清楚。“我記得煙囪旁邊就是三紡廠的棉花倉庫,倉庫對面就是紡紗車間。”蔣蓉娟說,老三紡廠的門口要從原印染廠斜坡上去經過這個鍋爐煙囪,幾十年來她們紡織女工們就在這里來來上班,如今,新市北路新大門處是一個養豬場。
“不僅僅是我一個人,這里很多老紡織人都眷戀著三明這個第二故鄉,眷戀自己奮斗過的三明紡織廠。”蔣蓉娟說,像她一樣回到上海的老同事,退休后聚會時,常常會說起在老三紡艱苦創業的時光,聽說三紡老廠要拆了,大家都很感慨。
“我也20多年沒回過三明了。”蔣蓉娟說,以前回一趟三明需要坐20多個小時火車,現在一個多小時飛機就能到達。她希望,能夠一次集體回三明的活動,和自己老同事們一起,回到自己建設過的第二故鄉看一看,不僅僅是看三明城市的變化,還想到老紡織廠那個地塊走走。
三明紡織廠,和許多成長在三明老工業基地的眾多老企業一起,承載了三明工業文明和發展歷史。2019年11月8日,隨著老廠區內兩座標志性煙囪的倒下,三明紡織廠在一個時代的工業文明的直觀元素與符號,也隨之退出人們視野。
但,三明紡織廠,以及成長在三明老工業基地的眾多老企業,為三明經濟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工業文明史,應該被銘記。因為“三明老工業基地記憶”,不僅承載的是一個時代的工業發展史,一批建設者的情懷和夢想,它更像一部史書,既記錄著滄桑歲月,也是一座城市史最鮮活的組成部分。
發展,是一座城市最有活力的姿態。我們希望一座城市有更好的發展和未來,也希望,一座城市在發展規劃中留住一些文化遺存,這樣的城市,才會更有魅力和光彩,才會更有傳承和生命力。讓我們不忘歷史,對未來有更美好的期許。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