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市,福建省轄縣級市,由三明市代管,位于福建省中西部、三明市南部,地處閩西和閩中大山帶之間,總面積2931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底,永安市轄4個街道、8個鎮、2個鄉、1個民族鄉。截至2021年末,永安市總人口為32.57萬人。2022年,永安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07.51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02億元。
永安市建制始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劃沙縣13個都之地置縣,命名為“永安”,寓永久安定之意;因九龍溪和巴溪兩水匯合于城西,形似燕尾,九龍溪城區段稱為燕江,故又簡稱“燕城”。永安建縣后至清朝,均隸屬延平府;民國十四年(1925年),由福建省直轄;1960年5月,永安縣劃歸三明市;1983年7月,改為省轄三明市;1984年9月,永安撤縣改市(縣級),歸三明市管轄。永安市主要景點有桃源洞風景區、永安鱗隱石林、永安安貞堡、永安百丈巖景等。
城市性質:福建以汽車、石墨和石墨烯為主導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閩中物流中心,生態與人文魅力城市。
2035年發展目標:基本實現現代化,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創建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工業崛起的創新樣板,綠色宜居的魅力名城。
三大戰略:強化重要節點干線,構建強樞紐區域中心;北部打造強工業基地,南部營造創新產城極核;塑造山水文化風貌,提升配套設施能級。
加強天寶巖級自然保護區、福建永安龍頭濕地公園等重要山體與水系生態節點的保護,提升水源保護區、湖泊水體、重要濕地、水源保護區等生態空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在重要生態屏障區內實施生態管護,推進重要生態空間的林分改良、封山育林,保護生態公益林,優化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提高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維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
維護與貫通連接市域重要自然保護區和物種棲息地的綠色及水系生態廊道,強化重要生態節點的生態廊道。
通過撫育和補植套種鄉土闊葉樹種進行改造,創新森林生態修復方式,精準提升森林質量。
完善水土保持長效機制,持續開展水土流失重點區域修復工程,打造治理示范點。
保護種植業空間:加強耕地保護和管理,堅決遏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
高質量發展特色農業:構建優勢特色產業體系,著力打造閩中生態型現代特色農業基地。?
優化漁業生產布局:挖掘地方優勢特色水產品潛力,以現有安砂魚等品牌為基礎,形成特色漁業養殖產業空間。?
保障農產品加工用地:配置建設農產品、食品加工區及合作示范基地,農產品物流中心,做大做強農副產品與食品加工產業集群。
以曹遠鎮、小陶鎮、安砂鎮、西洋鎮、槐南鎮、青水畬族鄉等鄉鎮為農用地整治重點實施區域。推進宜耕后備土地資源開發:
以小陶鎮、西洋鎮、洪田鎮等鄉鎮為挖掘后備耕地重點區域,重點實施未利用地、低效林地、園地等宜耕后備土地資源開發項目。實施農村建設用地綜合整治:
以曹遠鎮、大湖鎮、小陶鎮等鄉鎮為重點整治區域,引導拆遷撤并型村莊實施整村搬遷。開展土地復墾:
以曹遠鎮、安砂鎮、槐南鎮等鄉鎮為重點區域,科學合理推進永安市土地復墾工作取得實效。
在原有規?;A上有序推進改造提升,激活產業、優化環境、提振人氣、增添活力,保護鄉村風貌,建設宜居宜業美麗村莊。
近期以城鄉融合為重點,提升公共服務設施與市政基礎設施水平,新建、擴建項目應按照城鎮標準建設,遠期轉化成城鎮社區。
保持村莊特色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增強特色保護和空間品質規劃設計,劃定歷史保護線,結合村莊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要素,有序引導村莊特色發展。
重點統籌人居環境整治。在未明晰其具體分類前,暫不安排重點項目和新增建設用地。6.生產空間
以永安尼葛高新技術開發區、汽車產業園為產業發展核心,貢川鎮-大湖鎮-洪田鎮-小陶鎮、安砂鎮-曹遠鎮-西洋鎮為兩條發展軸線,構架市域產業發展骨架。
“一區三園”智造升級:一區(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尼葛園),三園(三明經濟開發區石墨園、三明埔嶺汽車工業園、創意文化產業園);四大產業新城:以“一區三園”為依托,以產城融合創新發展為手段,以打造產業新城為發展目標。
近期形成“一橫一縱”兩條歷史文化資源要素發展帶。遠期形成外環發展帶,串聯各主要節點。
紅色文化節點:小陶村、安砂村;民族風情節點:青水畬族鄉;古城水鄉節點:貢川鎮。
以永安中心城區為核心,將風景名勝資源與歷史文化遺產結合,構建貢川古鎮-桃源洞風景區、吉山村-北陵風景區兩大聯動景區。多軸:
依托主要交通干道,將歷史文化資源、鄉村振興、森林田園資源、康養休閑度假相結合,打造富有特色的游線和文化產品。
有序推進永安通用航空規劃建設,積極謀劃通用航空應急救援、航空護林、地質資源勘查等方面的功能,形成覆蓋市域的通用航空服務能力。
構建福永贛通道,實現永安往福州及贛州快捷通道。建成興泉鐵路,有效緩解貨運鐵路能力不足的瓶頸制約,全面融入區域高效率貨運物流網絡。
規劃新增將樂至明溪至永安至連城高速以及永安嶺頭至大田奇韜至尤溪吉木高速,形成X型主走廊+多支線的骨架高速公路格局,鞏固閩中內陸公路樞紐地位。
規劃形成聯通內外、交織成網、高效便捷的“通道+樞紐+網絡”現代化多式聯運智慧物流支撐體系,建成以閩中公鐵聯運物流基地+韻達福建(永安)電商產業園+鄉鎮綜合服務站的“一基地一園區多節點”物流服務體系。
• 提升中心城區綜合服務中心功能,增強中心城區對市域的服務帶動作用。• 加強各鎮綜合服務中心的建設,完善服務設施。覆蓋市域三級城鄉生活圈體系:
以中心城區為中心構建30分鐘城市生活圈,各街道(鄉鎮)構建15分鐘城鎮生活圈,在社區(村)5分鐘社區生活圈,形成城區引領、鄉鎮帶動、鄉村振興的城鄉協同發展格局,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
依托“G356-巴溪兩側主干道-尼葛路-G205”縱向發展軸,南通西洋,北聯貢川。兩核:
中部公共服務、文旅休閑和康養綜合服務核心;區域產業服務核心:南部城市發展新引擎,區域行政服務、職業培訓和創新研發產業服務核心。三區:
以居住、公共服務和商業配套為主的綜合城區。北部物流工業園區:以工業、物流為主體功能,配套完善的綜合產業發展區。南部汽車園區:以汽車產業為主導功能,配套完善的產業發展區。
“一脈、三楔、五廊、多節點”藍綠生態空間結構。形成分級配置、均衡分布、功能完善的網絡串珠狀公共空間體系。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