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特黄特级91欧美特级特黄-欧美日视一级视频免费观看网站-韩国黄色一级大片免费在线观看-美国一级黄色视频-找出美国特级黄色视频-欧美a级成人在线-一级黄色片一级一级一级一级黄片-国产男女做受高潮毛片一级-一级黄片在线试看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資訊 > 常見問題 >

常見問題

寧化亮相人民日報手繪長圖、新華社衛星圖!還有這些精彩內容你都看到了嗎?2023-11-13

發布時間:2023-11-13 15:29

  原標題:寧化亮相人民日報手繪長圖、新華社衛星圖!還有這些精彩內容,你都看到了嗎?

  “從福建的最遠的地方開始,一直到遙遠的陜西西北部道路的盡頭為止,其間迂回曲折,進進退退,因此好些部分的長征戰士所走過的路程肯定有那么長,甚至比這更長。”

  美國作家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中這樣寫道。其中這個“福建的最遠的地方”就是寧化——中央紅軍長征的四個出發地之一。

  80多年前,3萬多名三明兒女參加紅軍、投身革命,紅軍到達陜北后,三明籍紅軍戰士幸存的僅有76人,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發生過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成為長征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中央紅軍長征的出發地、紅旗不倒的革命根據地、偉人革命的重要實踐地,三明的紅色歷史可以用“一區三地”概括,在這里,一個個紅色故事,就是一段段厚重的歷史,紅色基因在這片土地上代代相傳。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舊址、永安抗戰舊址群……福建省三明市文化燦爛,不僅有“南方周口店”之稱的萬壽巖,還是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中央紅軍長征的出發地、紅旗不倒的革命根據地。在革命戰爭年代,3萬多名三明優秀兒女參加紅軍、投身革命,紅軍到達陜北后,三明籍紅軍戰士幸存的僅有76人。近年來,當地充分挖掘保護紅色資源,發展紅色旅游,講好紅色故事,增強紅色擔當,把紅色優勢加快轉化為發展新動能。(記者:梅元龍 郭圻)

  1974年,年近花甲的老紅軍羅廣茂在拆建家中谷倉時,發現了釘在倉底木板上的一塊油紙布,當他打開這塊油紙布,頓時淚流滿面,這就是他幾十年魂牽夢繞的紅軍《軍用號譜》。在三明市中央蘇區革命紀念館,《軍用號譜》和小號手的故事被列入展覽主題,情景劇《風展紅旗如畫》也將小號手的故事作為人物主線,成為三明這個核心中央蘇區的精神象征。這本國家一級文物的《軍用號譜》現存于寧化革命紀念館,是該館鎮館之寶。(求是記者孫珉 周彪)

  “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習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說的這句話,寧化縣老干部鐘寧平印象深刻。

  “我當時從新聞中看到這句話,腦袋中馬上閃現出當時還是福建省省長的習在我們寧化革命紀念園調研時的畫面。也是在那次調研之后,我們很快領到了省里撥下來的15萬紀念館修繕專用款,給當時無處可放的2000多件珍貴革命文物安了家。”鐘寧平說。

  “紅色文化的挖掘、傳承、弘揚、創新,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是堅持人的初心使命,以人民為中心的力量源泉。”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郭建寧說,“使革命文化成為激勵人民奮勇前進的精神力量”,循著習指明的這個方向,紅色三明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完善機制,注重實效,傳承紅色基因,用好紅色資源,永續蘇區精神,在促進發展振興上下足功夫。

  “60后”鐘寧平和“80后”王莉莉見證了“紅色三明”這張名片如何被一點點擦亮——

  設立紅色文化遺址保護專項補助資金,大膽“吃螃蟹”創設省內首部紅色文化遺址保護政府規章,通過組織開展“紅色歷史文化名村”“中央紅軍村”保護命名工作,讓民眾也參與其中。“風展紅旗如畫”紅色三明故事宣講團正馬不停蹄奔跑在路上,他們去到群眾中,將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傳播到千家萬戶。寧化縣想出了百家小講壇、座談小院子等形式,明溪縣用起了“村村通”廣播、流動小喇叭,清流縣則堅持談身邊事、說家常話,化解百姓心里的糾結。

  在寧化,書法教育被作為另一種傳承傳統、生成文化的抓手。在與客家祖地隔馬路相望的寧化縣客家學校,每天20分鐘的書法課已經雷打不動上了6年。

  寧化縣客家學校校長吳華透露,每個學生每周的在校書法課時長為140分鐘,加入學校免費書法興趣班的學生書法課時更長,達220分鐘。“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代表,美育如煲湯,急不得燥不得,慢慢熏,總會在一代人的生命中留下痕跡。”吳華說。

  就是在這個只有309名學生且都是客家人的農村寄宿制小學,模仿大學選課規則,自主開發出一套名為“客家少年大學”的選修課程,包括客家童謠、客家舞龍、客家美食、客家刺繡等15門子課程。全校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自由選課,以社團的形式開展活動。

  課間操練習穿龍、繞龍、解龍,美食社團“上手”清炒擂茶、種植中草藥,童謠課基本用客家話來上……在各種量化標準中都只能稱作“小”的學校,在文化傳承這件事上,如此不遺余力地做著“大”文章,甚至顯得有些“過度認真”。每每遇到這種質疑,代課老師吳清華都說:“守著客家祖地,守著祖宗留下的寶貝,都應該,都值得。”

  寧化客家小吃品種有300多種,全部就地取材,手工制作。既繼承了中原飲食濃酥醇香的特點,又吸納了南方小吃嫩脆清鮮的精華,通過南北飲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風味獨特的寧化客家小吃。一起來嘗嘗客家米茶、生地大骨湯、客家砣子......(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倩 )

  “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 全球近1億客家人都是從三明市寧化縣走出去的。寧化這個“客家人的搖籃”現在仍保留著完整的客家文化習俗,擂茶、水茜木偶戲、木活字印刷術、寧化祁劇……樣樣都精彩。(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倩)‍‍‍‍‍‍‍‍‍‍

  這是同志1930年1月率紅四軍第二縱隊在行軍過程中所著的一首詞,開頭的“寧化、清流、歸化(今明溪)”,全部位于三明境內。

  在中國地理版圖上,它們是3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地方。但在一個民族歷史進程中,它們又有一番沸騰氣象。

  上世紀三十年代,三明曾是“中央蘇區的核心區”,其中寧化為紅軍長征四個出發地之一。

  美國作家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中寫道:“從福建最遠的地方開始,一直到遙遠的陜西北部道路的盡頭為止,其間迂回曲折、進進退退,因此有好些長征戰士肯定走過的路程有那么長,甚至比這更長。”

  1934年10月,18歲的紅軍戰士曾繁益從寧化懷土鎮“鳳凰山”出發,還不知此次一別將是漫長半個世紀。

  37歲的張元鑒和33歲的俞文捷也分別與家中妻兒告別,張元鑒的小女兒才出生不久,出發前,家人特意殺了一只雞為他餞行。

  據不完全統計,三明全市共有3.72萬人參加紅軍,其中1.12萬人參加長征,最后到達陜北的僅76人。

  作為“擴紅模范區”“中央蘇區烏克蘭”,當時寧化全縣人口13萬,其中青壯年2.16 萬人,參加紅軍的有1.37萬人。

  他們中間,約6700名寧化籍戰士踏上漫漫長征路,最終到達陜北的只有58人。

  張元鑒和俞文捷都沒有到達陜北。他們的名字,被銘刻在距離寧化700多公里外的廣西興安湘江烈士紀念碑園。

  經此一役,紅軍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也付出慘重代價——由長征出發時的8.6萬余人銳減至3萬余人。戰士們的鮮血染紅江水,自此有了“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的說法。

  當年的寧化籍紅軍,多被編入紅三軍團第4師和紅五軍團第34師,分別承擔長征中最艱巨的前衛和后衛任務。為保障主力部隊強渡湘江,數千名寧化子弟犧牲。

  “在湘江烈士紀念碑園,有名字的寧化籍烈士只有278位。”寧化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龔翠英向澎湃新聞介紹,長征途中戰事頻繁,檔案資料留存極為困難,再加上很多人參軍時年紀尚小,沒有留下后代,影響了后期的烈士申報,“可以說,長征途中犧牲的,絕大多數都是無名烈士。”

  湘江戰役中,他所在的紅34師100團在掩護師部主力突圍的戰斗中遭到襲擊。團長韓偉帶著戰士們邊打邊撤,把敵人引到了廣西灌陽和興安交界的轎頂山。

  “敵人自恃兵力雄厚,美械裝備,來勢洶洶,妄圖一舉消滅我軍,反革命氣焰囂張至極。在猛烈炮火和飛機轟炸的配合下,輪番向我進攻,好像用大量的炮彈就可以一下子吃掉我們。”

  多年以后,已是開國將軍的韓偉在晚年撰寫《紅三十四師浴血奮戰湘江之側》,記錄了戰爭之激烈和殘酷。

  最危急關頭,韓偉帶領曾繁益等僅剩的幾名戰士從轎頂山縱身一躍,誓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后一滴血。

  萬幸的是,韓偉跳崖后掛在樹叢上,被附近百姓所救。死里逃生的他,歷盡艱辛才到達延安,繼續投身革命事業。

  曾繁益也被樹枝掛住,幸免于難。但因被竹簽扎傷腳底板,他再也沒能追上大部隊,在廣西灌陽一個小山村默默扎了根。

  整整五十年后,當寧化縣治平畬族鄉社福村村民再見到曾繁益,他已是一個68歲的老人。

  那是1984年,曾繁益的侄孫曾令傳才11歲。他記得叔公回來時,家里親戚都抹了眼淚,喊著他的乳名“長子”。

  “長子”在社福村住了半個月,祭拜父母、走親訪友,也講了不少長征途中的經歷。臨走那天,他們徒步5里地去鎮上坐車,老人一路戀戀不舍,說要帶廣西的親人再回寧化。

  萬水千山,不忘來時路,這是習始終無法割舍的“老區情懷”。最新出版的《習扶貧故事》中,就有這么一段與寧化有關的老區記憶。

  2002年6月23日,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走進寧化縣革命紀念館,緬懷革命英烈,追尋紅色記憶。

  當時的寧化縣革命紀念館也是寧化縣博物館,展廳400多平方米,內有革命一級文物1件、二級文物10多件,還有2000多件文物無場地收藏。

  “習省長,能不能支持一下我們?”時任寧化縣文化體育局局長鐘寧平大著膽子詢問。

  “我是第一次拿到這么多的錢。”18年過去,已退休的寧化縣革命紀念館老館長張標發說起此事仍記憶猶新。15萬幾乎是他早年經手最大的一筆經費,當年省長“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務實作風,給張標發留下深刻印象。

  2014年10月31日,在福建古田出席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的習,專門把10位老紅軍、軍烈屬和“五老”代表請到一起座談。

  那次,他提起一段長征往事:“長征出發時,閩西子弟積極踴躍參加紅軍,紅軍隊伍中有兩萬多閩西兒女。擔任中央紅軍總后衛的紅34師,6000多人主要是閩西子弟,湘江一戰幾乎全師犧牲。”

  “我死了把我的骨灰放到閩西去。”這是韓偉去世前,兩次叮囑家人的線年,這位戎馬一生的開國中將,成為閩西革命公墓唯一一位非福建籍將軍。

  曾繁益再也沒能回到寧化。1988年,返鄉探親四年后,他在廣西灌陽去世,享年72歲。

  21年后,侄孫曾令傳第一次前往廣西灌陽,為叔公祭掃、與其后代相見。湘江邊,他想起在遙遠的寧化也有一支碧綠的江水,那是閩江上游的翠江段。曾令傳暗暗許下心愿,希望有一天能把叔公的骨灰帶回,長眠故土。

  這片紅色故土,其發展一度面臨自然環境的挑戰。過去幾十年,寧化縣水土流失面積54萬畝,占縣域總面積的14.8%。而淮土鎮,更是治理的難中之難。

  近年來,鎮里全面推行“以電代柴”直補農戶的政策,同時,大力發展油茶種植,力爭治荒與致富同步。

  淮土鎮鳳山村的茶油品質好,農戶種植油茶樹積極性高。為抱團做大,鳳山村成立合作社,注冊“淮鄉”商標,村子還同步發展旅游產業。

  三明下轄的12個縣(市、區),均屬原中央蘇區范圍。新一輪脫貧攻堅,三明貧困發生率雖不及中西部地區,肩上的擔子也不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4569人,占到了福建全省的12%。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多次踏上老區蘇區的紅土地,反復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新橋鄉黨委書記嚴榮焱關注著每次老區蘇區行的重要講話,深有感觸,“對于老區蘇區而言,打贏脫貧攻堅戰,除了政治責任,更飽含著告慰革命先烈的特殊意義。”

  寧化縣淮土鎮禾坑村,當年蘇區擴紅籌糧的標兵村,近年來又成了精準扶貧的先行村。

  “當年習同志在三明調研時就要求‘線年到湘西調研時又提出精準扶貧思想。”淮土鎮黨委書記邱華東說,2014年,三明市領導帶著大家一起琢磨,緊盯三個問題: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

  一項名為“348”的精準扶貧機制先在禾坑試點,隨后推向三明全市:以“三步工作法”確定扶持對象,以“四因四缺分類法”搞清致貧原因,以“八種幫扶模式”解決“誰來扶”“怎么扶”。

  到2019年,不僅禾坑,三明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人均純收入達12441元。為穩定脫貧質量,三明不僅建立了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和幫扶機制,還“自我加壓”,將幫扶力量向農村相對貧困家庭延伸。

  如今,嶺下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示范村。優質稻、稻花魚等特色農業產業不說,紅色旅游也辦得風生水起。黃炳茂家門口,21年前紅紙寫就的老對聯,如今換成了木刻:“隔山隔水隔不斷老區情誼,好茶好酒好日子政策英明”。

  改革開放以來的很長時期,多山、多綠并沒有給三明帶來發展優勢,受制于舊有林業政策僵化、山林產權不清晰,老百姓“靠山吃山”受到極大約束,滿目青山被老百姓稱作“不開門的綠色銀行”。

  1997年5月,習同志在沙縣調研時指出:“沙縣是林業大縣,除了要一個林業生態效益以外,還應該要林業經濟效益,真正把林業當作產業來辦。”

  1998年2月15日,習同志在寧化縣調研時又強調:“要抓好林業建設,把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產業統一抓好,否則,滿目荒山,兩手空空。”

  這場被稱作“喚醒沉睡的群山”的三明林改,充分詮釋了“青山變金山”的道理。三明首創林權按揭貸款、“福林貸”等金融產品,創新推出“林票制”改革,成為全省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打造出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范區,實現“林業興生態美”“不砍樹也致富”。

  “嗨,大家好,我是農二喜。”這是網紅“農二喜”制作的近700段視頻作品最常用的開場白。憑借33.7萬粉絲,他今年已經幫農戶賣出了近160萬元農產品。

  “農二喜”真名叫廖省華,是寧化縣淮土鎮禾坑村人。兩年半前,有視頻技能特長的廖省華辭去城里的工作,回到農村老家幫農民找市場。

  如今,廖省華創辦了種植專業合作社,組建了電商公司。“現在網絡好,交通好,環境好,未來的農村一樣絢麗,會是一個大舞臺。”廖省華說。

  習同時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

  寧化縣紅軍長征出發集結地廣場上,矗立著名為“軍號嘹亮”的大型雕塑,一名紅軍戰士身體前傾,吹響發起進攻的沖鋒號。

  因考入名牌大學的學生輩出,寧化第一中學在當地被譽為“傳說中的學校”。校園里,一張今年剛考入大學的畢業生寄語海報高高懸掛——“2021,等你!”

  新的一年即將到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即將開啟。在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走向未來的三明,走向未來的中國,必將續寫新的輝煌……

  寧化立足于地處農村實際,科學施策、精準發力,充分發揮教育精準扶貧的“造血”功能,創新“三全三扶一檔”教育精準扶貧新模式,以全員參與、全面覆蓋、全程管理為目標要求,從“扶志”“扶智”“扶助”入手,將教育扶貧向學前和大學階段延伸,建立“一生一檔”,著力打好教育精準扶貧攻堅戰。目前,全縣共有建檔立卡、低保學生2033人,全面兌現了國家助學政策,實現了全學段、多渠道、個性化、高質量扶貧,真正讓每一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孩子“有書讀、讀好書”“有學上、上好學”。(求是記者 李達 徐輝冠)(寧化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寧化縣土樓山上,坐落著一座古宮殿樣式的公祠。每年10月中下旬,一場充滿儀式感的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在這里進行。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一起走過500米長的“客家之路”,儀式由升祭旗、燃燭上香起,到樂舞告祭、祈福發彩終。在大典開幕前,木活字、祁劇、木偶戲等非遺和民俗展示輪番上演。

  20多年來,累計150多萬人來到這里。“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參與的人都會產生身份的認同和情感的共振,這就是文化的力量。”三明市客家聯誼會原會長劉振郁說。

  這句詩出自 1930 年 1 月途經清流、歸化(今明溪)、寧化時寫下的《如夢令 · 元旦》。行軍途中,美麗幽深的閩西風景,一掃行軍的艱苦。當年,三明全域都是中央蘇區,也是中央蘇區的核心區。全市 3.7 萬人參加紅軍,1.12 萬人參加長征,到達陜北 76 人。

  90 年前的壯麗山水畫卷,如今依舊在大山深處熠熠生輝。在認真研究三明紅色歷史、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三明整理匯編出 50 個紅色精品故事,組織開展 風展紅旗如畫 紅色三明故事宣講活動。紅色三明故事不僅 紅 動三明,也在福建省乃至全國產生熱烈反響。

  寧化縣石壁鎮陳塘村黨支部書記張超群說,長大后再聽到紅軍故事,讓他覺得干事創業的精氣神都得到了提振。 聽的時候我就想,怎樣弘揚蘇區精神,怎樣保護利用好村里的紅色資源,讓村民增產、增收,讓村民富起來。 張超群說。近年來,陳塘圍繞紅軍醫院舊址群,相繼完成了一系列紅色項目,包括觀光連接線步道、革命烈士紀念碑、紅軍康復操演場等。

  像陳塘村這樣抓實紅色項目的做法,在三明非常普遍。目前,三明市 12 個縣(市、區)已全部列入國家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48 個革命舊址保護項目列入 2020 年原中央蘇區革命保護利用片區閩西革命文物保護系列項目。此外,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中央蘇區紀念館、紅旗廣場雕塑等紅色標志性項目都在有序推進。

  “我叫廖省華,80后,提起網名‘農二喜’,可能寧化人會更熟悉。”寧化縣淮土鎮禾坑村的廖省華說,他大學畢業后在泉州等地做服裝設計,兩年前回了家鄉。“當時看到村里很多農產品賣不出去,而短視頻帶貨又很火爆,就決定試試。”他說,第一個短視頻是拍的自家老母雞,包括母雞吃食、下蛋等內容,沒想土雞蛋立馬賣火了。后來,他專門開公司拍短視頻帶貨。有村民覺得他整天這樣不務正業,可看到各種滯銷農產品變脫銷后,都豎起來大拇指。現在“農二喜”一年銷售額180萬,其中幫村里的貧困戶銷售就達120多萬。廖省華說,他短視頻三五分鐘,都是自己一個人策劃、拍攝、剪輯,視頻中經常出鏡的老婆、兒子也都開了賬號,現在人氣比他還火。下一步,除了短視頻,廖省華還打算去平臺搞直播帶貨,幫父老鄉親們把更多農產品推銷出去。

  近年來,福建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連續4年將農村幸福院建設、鄉鎮敬老院改造提升等工程列入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省級彩票公益金80%以上投入養老服務,并向農村地區傾斜,著力解決農村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和留守困難老年人關愛服務等難點問題,努力打造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養老新模式。

  寧化縣地處閩西北,集邊遠山區、老區蘇區、欠發達地區為一體。近年來,該縣通過成立村級養老服務中心運營管理幸福院,引導留守老人走出“小家”融入幸福院“大家”,探索形成生活互助化、娛樂本土化、服務專業化、習俗文明化“四化”模式,實現低成本互助養老。在方田村幸福院,老人們交納3元即可享用一葷一素一湯的愛心午餐,參加勞動半天可免費享用一次午餐,貧困戶、低保戶免費用餐。老人們還自發組織起本土化的各類文藝活動,表演敲牌子鼓、拉二胡、吹嗩吶等特色節目,傳唱紅色歌曲、客家原生態采茶山歌,開展講述宗族名人和客家先賢遷徙史活動,傳承玉扣紙、木活字印刷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喜訊!全省民營經濟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中央蘇區(寧化)革命紀念館揭牌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關閉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