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醫聯動帶來動能,利益調整積累勢能,勢能釋放帶來動能,動能改革營造勢能。
一輪機構改革塵埃落定,目前在“三醫”并立的時代。三明醫改方法論很早就強調“組建獨立運行的醫保管理部門”“藥品耗材聯合陽光限價采購”“三醫聯動”“目標年薪制”,一邊砍伐一邊栽培,許多梁子算是結下了。于是乎,在“三醫”并立時代的盡頭,三明醫改或還可以吶喊一句話:即便到了這一天,你們該撤并就撤并,留我墊扛到最后。為了新醫改全面、深刻地勝利里,放我繼續體察事情與民意,向我開炮。
在“三醫”并立的時代,醫保部門為首的三醫部門首先應回歸“管”的角色,事實上許多地方許多事情根本都沒管或管在皮毛,否則難以說明為什么全國醫保連年查出那么多違法違規問題?何況醫保部門并非最專業部門,這只能說明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沒有履職盡責,沒有真正很好地很有效地管起來,以至于整個行業一團渾水混沌。危如累卵局面下,暫難施行大部制,醫保“清流”與行業“渾水”至少在短期內難以合流。
2010年,三明市職工醫保實現市級統籌,當年醫保統籌基金虧損1.4億元;2012年市級虧損量為2億多元,虧損量位于全省前列。十年來,三明市醫保資金仍處于“收不抵支”虧損狀態,甚至醫保資金虧損狀態進一步加劇,2022年省級統籌調劑金仍凈輸入較大金額。醫改明星的如此問題,根結在哪?“收”是否“顆粒歸倉”,“支”是否“用在刀刃”,值得深入調研剖析,綜合評估。福建省醫保部門前些天通報表明,醫保違規問題還比較嚴重,治理之路還很漫長。“收”不到位,“支”未管好,“平衡”靠省上“調劑”。三明醫改做法經驗值得肯定,特別是其改革精神,但各地不能簡單照搬照抄、東施效顰,越學越不像,應因地制宜。
筆者感觸:既要又要還要,很重要。深化醫改,既要業務健康,也要財務健康。要清醒面對:歷史欠賬問題、當期欠賬成因、未來欠賬風險。醫改是同時期的存量改革疊加同時期的增量改革,以孰為重?當屬存量改革。以孰為要?當屬增量改革。兩種改革都緊迫重要。存量改革要高質量高效率,增量改革更能擼起袖子加油干。三醫聯動要可持續,就必須考慮利益平衡的發展道路。物極必反,松弛有度。從擁護三明醫改的輿論之爭、意難平,到平易近人、統戰好,對大多數擁護改革者共同有利,直到最終對大多數改革相關者共同有利。對現實問題,提出現實現階段可能的盡量解決。兼顧事情、花錢的長期平衡與短期平衡,火候可鑒工夫。
從“三醫聯動”到“以健康為中心”,可視為理論與實踐的兩個進階。許多需要共同去“管”的事情有待具體落實,做實做細,反反復復,沙盤推演。要看機制,更看管理。把小環境搞好了,大環境也會有希望。讓疏遠三明醫改的人們疏遠,讓親近三明醫改的人們親近,讓醫改、醫療、醫保、醫藥這些世俗的事情以世俗合理性示人,附加管理的大棒。從基本醫保制度到以健康為中心,可能不止差錢,更加差事兒。以本心、用本錢、站本位、攢本事。打個比方,三明醫改是以核聚變對外,以核裂變對內。無論在哪,改革者、參與者以自己自發地看待一些問題,這就是改革精神動因。崗有問題,個么好,拿伊組特。理論平地起,最佳接地。
有觀點指出:三明醫改的局限性,應該再增“區域小、小樣本、人口分散、相對封閉”“人口總量少、醫療資源貧乏、醫療技術水平不高”,不具備代表性。尚且有:根源性、實質性問題沒解決,協同性治理問題不力,何來推動協同發展?又在忽悠大健康。
筆者感觸:三明是地圖上的一小點,熒熒之光可照曠野。從這里出發,就像當年從于都河到湘江、大渡河、左右江,就像當年從井岡山、遵義、土城到寶塔山。當年什么最值得?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今天什么很重要?沒有調研,就沒有改革飯、開放路。
以健康為中心,其難度不亞于大渡河、土城。所言非實?所言非虛?只要朝著做實,就不可能虛。只要朝著做虛,也不可能實。以此為綱不算錯,三明可能處在領跑者陣營里,但也許不是第一個,并且也不再孤獨。有比三明還小的地方適時提出健共體實踐。
三醫聯動帶來動能,利益調整積累勢能,勢能釋放帶來動能,動能改革營造勢能。大勢大動、小勢小動、沒勢也動、動又成勢。絕對不是瞎折騰,在這個能量豐沛、輿論刺激的過程,拆舊建新、鞏固框架、打通堵點、圍垸放濠,中國特色制度優勢后發先至。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