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市級以上人才平臺163家,新增認定省級高層次人才81人、市級高層次人才6700余人,分別增長34%、33.5%。柔性引才政策機制和特色做法在全省人才工作者培訓班上作經驗交流。
這一年,我市接續把握新的發展機遇和良好發展勢頭,深入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管人才,深化產才融合,做優人才服務,人才認定、平臺建設、資金補助等政策體系不斷健全,各縣(市、區)、各單位抓人才工作的合力顯著增強,全市人才工作迎頭而上、爭先進位。
為此,我市打好“組合拳”,將引才重心從“全職”轉向“柔性”。打破地域、戶籍、身份約束,通過對口合作、產才融合、引才返鄉等多種方式借勢借力,廣納人才之智匯聚三明。
按照“人才培養、科技研發在外地,創新成果、產業落地在三明”的方式,實行飛地引才,取得良好成效。
在全市首個滬明“人才飛地”——生物醫藥產業中心(上海分站),集聚了上海10余家生物醫藥企業和200余名研發人才,為三明本地企業提供項目技術服務,對接引進阿帕他胺等原料藥、制劑項目,推動福建博悅高技術壁壘藥物生產項目、上市許可持有人及藥品經營平臺建設項目落地明溪。
去年3月,名佑(福建)食品有限公司與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在上海共建的“肉制品聯合研發中心”,是我市在上海高校內成立的首個校企共建研發中心。通過駐滬“人才科創飛地”,名佑能夠利用高校人才資源和科研力量,在肉制品研發、建立食品安全控制體系、營養水平檢測分析等方面彰顯新作為。
據統計,我市已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中城市建立“飛地孵化器、研發機構、人才驛站”等“人才飛地”35家,推動人才項目對接服務全國廣覆蓋。
在市內,三明學院、三明醫學科技職業學院與上海大學合作,誕生全市首家新型研發機構事業單位法人——三明轉化醫學研究院。2024年,我市依托該院申報入選省自然科學基金科技計劃項目7個,居全省地市前列。
在醫療領域,上海名醫下沉基層的“師帶徒”和專家義診,也促進了科研、醫療等多領域人才交流合作。
不僅如此,我市還致力于將人才交流成果轉化落地。去年10月揭牌的上海技術交易所(三明)創新服務中心,依托上海技術交易所交易資源,提供成果評價、需求挖掘、交易掛牌經紀、科技金融等配套服務,實現滬明科技合作互聯互通,成功服務各類人才600余人,柔性引進省級高層次人才8人,發布企業技術需求100條,科技成果展示200條,技術合同登記350份2382萬元。
柔性引進的專家人才,和留明人才一樣享受禮遇。去年,我市推出激勵明籍在外專家人才回報家鄉激勵措施,初步建立400余人的鄉賢專家人才庫,為認定的柔性引進人才發放免費來明消費券……
一項項柔性引才優待政策的落實,逐步構筑起聚才匯智的“強磁場”,創新人才集聚效應在日益顯現。
這當中,以深化產才融合為途徑,提速產業發展有了更大的動力,留明人才也實現了人生答卷的最優解。
我市現有螢石礦保有資源量1477萬噸,約占福建省1/4,潛在資源儲量約3000萬噸,是名副其實的“氟城”,規模大、結構優、質量高的級氟新材料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正在加快構建,三明氟新材料產業可持續發展急需人才保障。
在市工信局化工科,多位化工類、生物醫藥類博士人才在這里為全市氟新材料產業企業服務;在全省首家由政府主導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三明市氟化工產業技術研究院中,由引進人才、聯培碩士與科研助理等80多名專兼結合的工作人員組成的研發團隊,正在為氟新材料產業發展“推波助瀾”。
氟新材料產業鏈“人才輩出”,是我市聚焦全市11條特色產業鏈,強化人才全要素保障的縮影。
為了更加有效地推動科技、人才與產業有效對接,我市升級人才項目“揭榜掛帥”趕集日活動,探索出“一產業一院士一團隊”“雙招雙引”智庫專家三明行、百名專家聯百企等模式。一年來,共舉辦活動28場次,聘請智庫專家100多名,引進科技特派員300余人,推動產業人才項目對接常態化。
吸納高端人才擔任“智囊團”,我市同樣重視技能型、實用性產業工人這支重要的生產力。
我市圍繞特色產業和民營企業發展,出臺民營企業基礎性人才積分認定管理辦法,賦予企業更多自主認定人才的權限,開展市級以上創業創新、技能人才競賽活動15場次,遴選第二批市級“創業之星”“創新之星”10人,通過自主培養、以賽育才等方式,帶動全市新增產業高技能人才3800余人次。
事業得以薪火相傳,必然要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搶抓對山區有利的就業形勢,我市多部門、單位、企業奔赴全國各地,舉辦“揚帆綠都·圓夢三明”高校專場招聘會18場次,舉辦民營企業開發日暨“千名高校畢業生三明行”等活動,推動用才單位與青年人才“雙向奔赴”。
以“生態”思維引領人才工作,其實就是要打造留才的土壤、水分和溫度,涵養生機勃勃的生態圈。
買房,是中國人的人生大事,也是我市人才服務的頭等大事。去年10月,我市確定金瀾灣三期、融僑觀邸、攬月山人才配套房等563套房源作為首期人才房,這無疑為我市引進人才帶來了福音。
這些房子毗鄰城市生活圈、交通便利,周邊醫院、學校等配套設施完善。把這些房源作為人才房,彰顯了我市留住人才的堅定決心。引進人才可按照博士研究生最高120平方米、碩士研究生最高100平方米、本科生最高80平方米獲得人才房獎勵,并采取人才房房票方式兌現。同時,為各類引進人才提供安家補助、購房補助、免費人才公寓等多種保障形式,全方位解決就業人才的住房需求。
去年,我市為教育醫療緊缺急需人才兌現人才房獎勵64套,累計兌現各類人才政策資金1.2億多元,體現了滿滿的誠意。
城市里,人才驛站是人才隨時隨地的“落腳點”。2024年底,三明市人才驛站聯盟初創成員大會暨“惠企優才”政策宣講會召開,以12家人才驛站初創成員單位組成的三明市人才驛站聯盟正式成立,這也是全省首個市級驛站聯盟,旨在通過“部門聯動、活動聯辦、平臺聯建、服務聯通、資源聯合、成果聯展”等“六聯”服務模式,更好助力我市產業發展和人才集聚。
“三明市人才網”則是人才在線上的“溫暖小家”。市委人才辦把“三明市人才網”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打造成為人才服務的關鍵平臺。在這里,人才輕輕一點,就能了解最新的政策,獲取人才身份的象征——麒麟山電子英才卡,享受綠色診療、智慧停車充值優惠、政務直通等9類290余條人才專享服務。
此外,我市還舉辦人才研修班、療休養活動43期,服務人才1700余人次。建立三明市人才服務專員機制,選派198名服務專員“一對一”聯系省級高層次人才,協調解決有關意見建議120余條。為200余名回引人才發放家庭獎勵……
用情用心打造人才生態圈,聚焦和回應人才需求、人才關切的具體落實,讓各類人才在三明創新創業更加安心、生活更為舒心、發展更有信心。
聯系人:李
手機:13658489879
電話:0598-8591900
郵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區碧桂園247幢2005